每周三一大早,一附院门诊大楼三楼的内分泌科就开始熙熙攘攘,来自天南海北的病人大都是奔着一个名字来的:施秉银。
从医30年,施大夫看过的病人难以计数。无论是面对声名赫赫的院士、领导,还是偏远山区一贫如洗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他始终带着温和的微笑,问诊、触诊、听诊一丝不苟。
“看到施大夫我就不紧张了,他特别亲切,不仅和我们拉家常,还总是替我们考虑。”北京李先生受甲状腺疾病困扰慕名找到施大夫,刚刚走出门诊室的他面露喜色:自己向康复又迈进了一大步。
那间不到10平米的诊室常常半天人流量就超过150人次。为了抢挂施大夫的号,有些病友凌晨一、两点就开始排队做准备,有的一家三口各抱一台电脑网上预约抢号,更有甚者还出现了“黄牛号”。
他的研究生用“打仗”来形容一周两次的门诊。网上预约50人,现场挂号30人,加号20至30不等,从7:30到13:30,帮忙叫号的研究生已经累的嗓子冒烟腰酸背痛疲乏烦躁,而期间基本不喝水、不休息的施大夫还一直保持和蔼的微笑,认真亲切地对待每一个病人。
“您有什么秘诀吗?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始终不急不燥,温和地对待每一位病人的秘诀?”记者问。
“医生的工作强度高,刚开始我也失眠、神经衰弱,不过现在已经成了一种责任和习惯。面对他们,我一点也不会觉得烦躁。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我不停地思考,不断地研究,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施大夫答。
施大夫很喜欢福尔摩斯。他觉得,医生和侦探一样,要透过表象去分析推理,用哲学的方法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准要害,想出“破案”的方法。刚毕业不久,施大夫就碰到有个小女孩称被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来到他这要求开指定的药和假条。施大夫发现她心音亢进且甲状腺肿大,检查之后确诊她其实是患了甲亢。
很多疑难杂症经过施大夫的思考、经验、分析、推理得到了解决。活检显示淋巴结癌转移,全身检查完毕还没有找着病源灶,这位生完孩子不久的妈妈急得手足无措,施大夫通过左眼上眼睑偶尔跳动的细节,推断出是甲状腺的问题,手术确认果然是甲状腺隐匿性癌。
施大夫的坐诊平台除了医院还有网络。博客时兴时他坚持写博客,现在他把平台都搬到了微博上:普及医疗常识,分享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专业知识,还有大事小事的时评,最重要的是和病人沟通交流,指导用药、解疑答惑。新浪微博@施秉银(http://weibo.com/xian9ssrs)2011年2月开通,目前已经发布了近5000条信息。坐车、候机、睡觉前,施大夫总爱掏出手机“刷一刷”,“微博不占用大段时间,用碎片时间就可以,发微博既是休息方式,也是工作习惯”。在施大夫眼里,能够为病人提供方便和帮助的平台都非常好,通过信息手段诊病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撇开闪亮的光环和头衔,施秉银说,“医生是我的本职,也是我的兴趣和理想。”为了兴趣,高考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他填的都是医学;为了理想,30年来他从未离开过临床;为了良心、责任和爱,治病之外,他传递给患者的还有微笑、信心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