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贺浪冲从美国佐治亚大学药学院完成进修学习又回到了原西安医科大学。当时药学系基本以教学为主,几乎没有科研工作条件。
贺浪冲教授
25年后的今天,贺浪冲已经成为全国药物分析学科的领军人物之一,担任了两届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建立了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实验室和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为我国药物分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5月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这是对他科研道路的最好评价。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最近,我们一直研发的一种抗肿瘤新药,在药化和药效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关键性进展,目前正在上海一家GLP标准实验室进行成药性评价,顺利的话随后将再进入规范化临床前研究工作,这个新药在筛选发现及靶点机制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贺浪冲教授说到自己专业时侃侃而谈,非常兴奋。自1986年以来,贺浪冲教授一直从事药物分析和新药开发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对学科前沿的新鲜感和不懈追求。
贺浪冲教授和他的研究生
贺浪冲教授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比其他人更加强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想弥补那些失去的时光”,他说。贺浪冲没有让自己失望,更没有让学校失望。无论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还是校内“伯乐”奖、“子牛”奖,他都淡然处之,继而更加专注和热心于科研与教学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药物分析人才。
1984年,贺浪冲考取了南京大学“全国仪器分析助教进修班”,修完了仪器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全部课程并进行了专业课题研究,由于常常沉浸于学习而废寝忘食,后来突发过胃出血。因此,贺浪冲教授特别关心团队里每一个成员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态。搞科研的人总是忙得忘记饭点,贺浪冲教授总会给大家买来热乎乎的午饭,一起在楼道吃盒饭的日子竟是记忆里最难忘的时光。
2010年,在贺浪冲教授的带领下创办了国际上第一本药物分析英文杂志—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JPA),杂志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英文学术期刊。贺浪冲教授任主编,国际编委45人,国际化程度达到67.16%。2012年,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Elsevie合作,借助Elsevier平台,实现投稿、采编网络化,作者和同行评议国际化。国际投稿率占到90%以上,总拒稿率为79.4%。经过几年的努力JPA目前已被Scopus、荷兰《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国际药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史蒂芬斯数据库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收录。2015年4月JPA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14年向汤森路透提出申请科学引文数据库(SCI)入库,目前处于评估状态。
近两年来,贺浪冲教授的科研团队已逐步与国际科学研究前沿接轨,与先进科研团队互相交流学习频繁。同时也为一些优秀人才提供了出国交流的机会,选派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博士生刘瑞就是出国交流的同学之一,目前正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参与药物过敏研究。“非常感谢西安交大给我出国交流的有力支撑,我会时刻铭记贺老师对我们的激励,在各个方面都取得进步,全面发展自己。”远在万里之外的刘瑞仍然心系交大,不忘恩师的教诲。走出去的同时又引进来,今年6月13日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王柄中教授,7月20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董欣中教授等人来药物所就合作项目进行了学术交流。
“苦中作乐,有爱有期待”
在医学部大门东侧的综合楼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是贺浪冲教授的主要实验基地。实验室现有3位教授,6位副教授,10余位新讲师,80余名硕士、博士,这也是药物分析专业的大团队,他们每天在这里,专注于研究,时而擦出思维的火花,贺浪冲教授是这里的主要带头人,他用自己的胸怀、奉献和努力换来了如今的人丁兴旺。
“在工作方面,贺老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但在生活方面,他真的像父亲一样和蔼可亲, 他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 药学院副院长王嗣岑教授说。王嗣岑自97年本科留校以来就一直跟着贺浪冲教授读完硕士、博士,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先后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等多项称号,现已是医学部最年轻的三级教授。
在王嗣岑教授的记忆深处,有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情。当时他刚刚加入贺浪冲的科研团队,为了一次科研攻关,三天三夜没怎么睡觉。“实验连续做了一周都没怎么进展,突然有了新发现,特别兴奋,接着三天三夜没怎么睡觉,整理出了结果。最后给贺老师汇报时,贺老师高兴地跳了起来,激动地把我抱了起来”。王嗣岑眼里泛着泪光,笑着讲着。
“掉坑里再爬出来,又掉坑里,再爬出来”。药物分析在读博士生卜羽思这样形容她的科研生活,“当初选择药物分析,是平台国际级的先进实验仪器,高起点吸引了我。在团队氛围的影响下,我学会了自主思考,吃苦耐劳,苦中作乐”。
在美国的刘瑞在微信上告诉记者,贺浪冲教授一直保持着对读书、对学习的热情让她深受感触,“我十分佩服贺老师,我希望我能紧跟他的步伐,在科研道路上有所成就。”贺浪冲教授言传身教,对年轻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在实验室二楼的走廊里,摆放着上世纪90年代初花费近4万美金从美国购买的一台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展柜里陈列着几十项发明专利证书,鲜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均见证了实验室的成长,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药物分析团队师生的科研之路。如今它已成为一份记忆,一份珍藏,永久激励着年轻学子沿着前辈的路继续耕耘。
“医学兴,交大兴”
“2000年的三校合并,药物分析专业才真正得到了长足发展。从那时起,我们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建设。”贺浪冲教授感慨地说;“而现在,医学发展又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因为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人们更加重视健康,更加关注解决重大疾病问题”。
王树国校长多次强调,“西安交大要冲击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的医学学科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重视医学学科发展不仅是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且也是未来10年学校抢抓机遇的最佳选择。
每每谈及创新港,贺浪冲教授喜笑颜开,丝毫不掩饰内心的激动,聊到兴奋时甚至拍手叫好。“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因此要求我们的思路一定也要变,不要错过了之后再遗憾吧。庆幸的是,我们看到了变化,看到了行动。”医学作为创新港四大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板块之一,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医学科研团队在新的环境、一流的平台及良好的氛围下,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西部,并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贺浪冲教授的脸上写满了期待。
“与医学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最容易出现创新性成果的”,贺浪冲教授一直具有敏锐的眼光。他瞄准了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创新性地把学科交叉与融合结合起来。贺浪冲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和机械学院及软件学院的教授合作,联合研制医药学重大仪器,在所有人十年如一日地精心钻研、不懈努力下,2D/CMC二维色谱仪的5台样机已投入试用。同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仍在紧密合作,频繁交流,争取再创突破性进展。
除了分析仪器研发,贺浪冲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目前正致力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未来三年,我们会取得更大的成果。”贺浪冲说,目光十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