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齐思广议十四五】人文经管学者畅谈“十四五”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0-06-09 11:23 浏览量:

“十四五”规划是学校当前和未来五年的重要任务,机关与直属单位30名同志对经金学院、管理学院、公管学院、人文学院、新媒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中心29位教授进行了访谈,现将各位教授关于“十三五”完成情况以及“十四五”编制工作的思想精华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砥砺奋进 收获丰硕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经管文科在电子商务、大数据治理、老龄化、农村医疗保障、人口领域、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大发展,成果突出。2016年,管理学院荣获世界权威认证机构QS国际商学院五星级认证;2017年,经济学与商学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成为继北大、清华和中科大之后中国大陆的第四所高校;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学科行列;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7年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进入到国家第一梯队;2018年,法学院荣获QS世界首家五星级法学院国际认证。

谈及“十三五”成绩取得的经验,教授们一致认为,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发挥了核心作用,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关键。与此同时,以下因素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是以国家需求导向为主,结合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来做真正的科学研究;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引进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三是宽松、独立的学术环境,鼓励团队建设,给团队负责人充分的自主权,研究团队和研究人员的倾心付出;四是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更加频繁;五是学科专业多样化、复合型、交叉型的优势;六是领导班子的坚强有力和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绩效改革。

聚焦重点 精准发力

2020年是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各位教授在畅谈中谋划学校未来发展,围绕重点任务,汇聚思想共识,统筹考虑,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学校做好规划和顶层设计非常重要。郭菊娥教授认为,要以作风建设和学风建设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科学研究方面。郭菊娥教授认为,学校的管理导向非常重要,将评价体系从以“论文为王”向以“贡献国家,解决实际问题为王”转变,做好科研服务国家主战场。卢黎歌教授认为,要利用优势学科去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让学校科研再上新台阶。陆卫明教授提出,依靠某个教授单打独斗难以产出突破性成果,应加强团队建设。杨琳教授认为,要充分调动教学科研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为人才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政策与平台。陈积银教授认为,科学研究不能坐井观天,要立足实际,立足中国问题,以全球眼光、多角度去推动科研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赵玺教授认为,要给科研团队更多的用人自主权。梁军教授认为,要加强对跨学科研究的支持和宣传导向,加强与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杨建君教授认为,要让多数人做开发性、发明性的工作,少数人做纯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方面。郭菊娥教授认为,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益现代化,建议把科技伦理治理加入课程思政,在课堂上通过宣传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的报国情怀、科研诚信以及学风素养。卢黎歌教授、杨瑞英教授、卢春天教授都强调要加强课程建设,重视通识教育,让学生有差异地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陈积银教授认为,学生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时代特征,打破学校和社会、文科和理科、艺术与技术、国内和国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墙”,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文武兼备、技艺高超的新时代精英。刘东亮教授认为,学校要制定引导性政策,促使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留在学校进一步深造,同时希望学校对人文社科的人才培养有更多的政策性倾斜。吴国喆教授认为,要改变目前考核方式,引导教师对教学增加投入,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回归大学本质,回归教书育人。刘志仁教授建议,学校扩大法学本硕博招生数量,增强社会法治培训力度,使更多交大学生为社会各行各业作出时代贡献,增强交大法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卢春天教授提出,要依托省校共建平台,为学生建立定点实习基地,培养有社会调查理论和技能的德才兼备的学生。杨建君教授认为,要多元化培养人,久久为功,从招生、培养和品行教育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张军教授认为,我们“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正确‘三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世界之光,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作出重要贡献。”

队伍建设方面。教授们都认为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是学校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李琪教授认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做好政策和环境保障。卢黎歌教授认为,建立合理的队伍结构尤其是有梯度的年龄结构极为重要。霍士富教授和田鹏教授认为,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袁晓玲教授认为,在人才引进上,要坚持严格标准,把好质量关。陈积银教授认为,加强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引进人才,特别是国内第一梯队顶尖人才的引进。李江龙教授认为,要全面提升工科、理学、人文社科、医学四大板块,积极引进一批在国际、国内上了解学科前沿、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者,保证学校整体质量的稳步提升。林军教授认为,要对教师实行分类考核。郭雪松教授认为,除了人才引进,还要培育学校已有教师队伍,将新老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一致。严明义教授认为,应加大对有学术与社会影响的研究团队的政策支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学科建设方面。李树茁教授认为,要建立学科交叉平台和人文社科综合性平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建议要面向国内外重大现实需求进行学科交叉,建立有研究员的实体学科交叉平台,聘请研究员专职从事相关研究。高建民教授、李琪教授、闫振龙教授、黎洁教授、刘东亮教授、郭雪松教授均认为,要大力支持学科带头人凝练学科方向,充分发挥“领头雁”的学术带动作用,把教师团结起来,调动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李琪教授和霍士富教授认为,要利用平台优势,积极发展交叉学科。韩鹏杰教授认为,要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坚持管理重心下移,让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决定人才引进、绩效考核等重要事项,并依据各学科的新增业绩进行资源分配。陆卫明教授提出,要重视文科基础学科的发展,希望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国学)研究院。吴国喆教授和郭雪松教授认为,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考核指标,不应一味追求高影响因子文章。刘志仁教授认为,要借助学校的理工科强大优势,深度推进部分人文社科的交叉研究,顺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立足中国环境法治,着眼全球环境治理,推动生态环境与资源能源的法律智库建设。卢春天教授建议,学校应统筹考虑各学科发展情况,“对处于冲刺位置的学科在人才引进名额、评价标准、配套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杨建君教授认为,学科建设不要搞大而全,要继续保持工科特色,集中优势学科冲击世界一流。周利明教授认为,学科建设要两手抓,传统优势学科注重排名,新兴学科、不可或缺学科应该突出特色发展。

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

创新港建设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创造了更好的工作环境。教授们认为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要利用改善后的环境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郭菊娥教授利用大数据做服务开发工具搭建平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平台。李树茁教授计划利用新的空间加强“陕西省社会治理和社会政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建设,充分结合学科、政府需求、人才培养需求,推进智库建设。严明义教授认为,要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依托和充分发挥创新港的作用,形成高端研究基地,形成高质量研究团队,在团队中孕育形成献身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自发愉悦的氛围和高尚情怀。李景平教授和郭雪松教授认为,要加强资源统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办公空间资源建立动态分配机制。陈积银教授希望做好创新港附属中小幼的优质配套工作,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展望未来,充满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交大人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都会再上一个台阶。郭菊娥教授建议,将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写入“十四五”规划,做好西迁精神的传承、创新是交大人的共同使命。卢黎歌教授认为,要设计和创造只要努力奋斗,人人都可以出彩的政策和环境,打破“二八现象”(学校80%的成果由20%的人贡献)。韩鹏杰教授认为,交大将在创新港新平台上实现新的发展,充满生机、活力与希望。李景平教授认为,要抓住机遇,吸引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和人才,将创新港建成中国西部的科研高地。杨琳教授认为,未来交大的学科排名、国际国内知名度都将大幅度提升,有多项有标志性的高精尖或应用广泛的科研成果,逐渐成为现代高校科学管理的楷模。李江龙教授说:“交大这所学校,就应该是国之重器,期待五年后的交大能够成为全世界学者和青年人所向往的学术殿堂。”

文字:党委政策研究室 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委 人力资源部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