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战疫”。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一路“逆行”,她们将白衣当作铠甲,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即便是在没有疫情的施甸县人民医院,也有这样几位白衣战士,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扶贫医疗队的专家医生王雪、罗俊、赵小利,她们已经坚守在施甸抗疫前线100余天。
除夕之夜“奔”施甸
疫情就是命令,一线就是战场。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刚回到西安几个小时的王雪在家中得知了武汉封城的消息,作为挂职施甸县人民医院院长,直觉告诉她:这个大年夜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
做出决定后,王雪立即联系罗俊、赵小利两位同事。当天,三人踏上了西安飞昆明、昆明飞保山的“末班机”。
三人到达施甸时,已是大年初一凌晨4点。
此时的施甸城,格外寂静。在家过年的人们都在熟睡中,大家哪里知道,那辆飞驰的汽车,载着的是三位千里之外赶来的重症医学专家。
到了施甸后,王雪她们来不及休息片刻,她们要赶在早上8点以前制定出全面科学的应急新冠肺炎疫情措施。
王雪曾经参加过SARS和H1N1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当天她到达施甸时,全院各部门负责人已经在会议室等着她。她来不及穿上白大褂,就走进会议室,启动应急预案,带领全院职工有条不紊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严格制定医院传染防控方案,做好分诊准备。
在谈到放弃春节假期,坚守施甸抗疫一线三个多月的感受时,王雪说:“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放过任何一个风险点,保护每一个家庭,拯救每一个生命。”
危急时刻,王雪和她的团队用专业素养和医者担当为施甸县的抗疫提供了科学的应对策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而这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甸医疗扶贫团队这一年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驻守边疆为扶贫
“王主任,您怎么想的,去那么偏远的小县城,咱们科室怎么办?”“您家里人能同意吗?”“远离现在的平台会影响您的专业发展呀!”当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同事们听到作为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的王雪要到祖国西南边陲小县城一个条件落后的医院当院长时,难以理解。
“王院长,您终于来了,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您盼来了!”“王院长,您来了,那我们医院‘提质达标’验收肯定没问题了。”翘首以盼的施甸县人民医院干部职工对于王雪和她的团队的到来又激动又兴奋。
对于王雪来说,这不是偶然的冲动,其实在此前的两年间她已经数次到达施甸开展义诊、带教查房、讲座培训等健康扶贫,这次的选择源自多年来对于健康扶贫工作的热爱、源自与施甸人民的深厚感情、源自改变施甸医疗状况的坚定信念。
西安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985”工程、以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大学,是国家公布“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2013年,中央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战略,西安交通大学被指定对口支援帮扶施甸县。8年来,西安交大充分发挥优势,通过搭建平台、输出资源、开发人力等多项措施,在干部培训、教育帮扶、医疗服务、文化互动等方面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真做、实做倾力支援保山市,真心、真情深度帮扶施甸县,为高校扶贫工作做出了榜样。
王雪、罗俊、赵小利三位专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保山帮助施甸脱贫攻坚的。施甸县很多人还清楚地记得,在县里的欢迎会上,王雪代表她的团队表态发言:“扎根施甸,踏实工作,为基层医院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切实为当地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不辱使命显担当
为有效开展工作,施甸县任命王雪任施甸县人民医院院长,罗俊、赵小利任副院长。到任后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两个月后就要进行的省级“提质达标”验收。这是保障基层医疗安全的政府惠民政策之一,也事关施甸的脱贫退出。王雪一边抓紧“提质达标”验收工作,一边制定了一个“1551计划”,即1个龙头引领、5个团队携手、5个工程并进、实现1个目标,为施甸县人民医院带来了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熟悉了施甸县人民医院的情况后,王雪和她的同事们认真照标准,梳理出571个条款,逐条落实。在学科建设中,王雪一边工作一边教学,同时将西安交大第一附院管理和学科优势力量引入施甸县医院,邀请药剂科和感控科主任现场指导。经过两个月的日夜奋战,医院顺利通过了提质达标验收,这让全院职工倍感振奋。
打好了第一仗,王雪带领团队将目光聚焦在了建章立制及开拓资源上。一方面,她们梳理完善了原有的规章制度,逐步转变了原有的“经验式”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交大第一附院强大的技术后盾,在施甸县医院门诊开设交大第一附院远程门诊,为当地疑难疾病会诊、病情评估、决定治疗方案等建立了长效机制。
自此,施甸县人民医院的各项建设和改革推陈出新,成效显著。先是胸痛中心顺利通过省级及国家级审核,获批“国家级(基层版)胸痛中心”;紧接着卒中中心通过验收,拿到了云南省卒中中心的授牌;眼科“云南省重点专科(补短板)”项目成功获批。目前,施甸县人民医院完成了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原文刊发于2020年4月23日《保山日报》2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baoshandaily.com/html/2020-04/23/content_2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