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处,正是读书好时节。 “腹有诗书气自华”,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说,“交大培养出的学生要有书卷气,要能够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书香交大。
书香让生命更充盈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交大校园里,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阅读的身影,专注而美丽。
校园阅读氛围不断提升
诗书趁年华,莫负好时光。2018年4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一百本经典”书单发布。书单发布以来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让我们从这组数据中,感受其中的书香意蕴。
据统计,截止2018年12月,推荐书目在图书馆的总借阅量达到5338册次,对比同期数据有明显提升。书单发布前,调研学生最喜爱的书籍前10名全部为文学小说类。书单发布后,学生借阅榜单的前10名出现了《共产党宣言》《人类简史》《时间简史》等一批政治经济、自然科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在促进学生丰富阅读结构方面初显成效。
同时,校园阅读氛围全面提升。各书院涌现“学硕博贯通式深度读书会”“百本经典品读会”等一批师生共读品牌活动,吸引多位名师参与导读领读。马列读书社、i林书社等原有社团得到了书院和学院大力支持,并涌现西迁精神读书会、东亭读书会等新兴社团。图书馆传统活动“书香交大”悦阅享系列与百本经典相结合,学生参与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一年来,已开展大小读书交流活动80余次,线上线下覆盖师生超过4万人次。
教师阅读活动也分外活跃。由教职工读书协会推出的“思源讲书堂”自2017年开办至今,共举办了21次活动,邀请樊登、钟明善、聂震宁、肖云儒等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共同为校内师生奉上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让阅读“快乐”起来
近年来,西安交大校园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各项阅读推广活动层出不穷。“一百本经典”书单的发布,更为同学们的阅读提供了参考。目前学生的读书状态如何?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还满意吗?近日,西安交大通讯社通过电子问卷的方式,随机对275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西安交大在校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
经典名著仍是首选。调查显示,在阅读书籍的类型上,72%的同学选择将经典名著作为首选,专业课本与工具书次之。由此可见,经典的力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淡,反而阅读魅力持续递增。“经典名著的价值是永不过时的,尤其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对我影响很深。”建筑专业的叶凯威说:“大观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黛玉的寄人篱下,宝钗的无所依靠,湘云的父母双亡……它让我明白了人生不易,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平分秋色, 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调查显示,目前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平分秋色,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阅读方式。但从阅读方式上,选择碎片化阅读的更多一些,排队、坐车等空隙都可以成为大家阅读的时间。自动化钱61班的柴家骏认为:“选择深度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可根据个人习惯和阅读书籍决定,如情节较缓和的小说适合碎片时间阅读,而需要用心钻研的书籍比如哲学类书籍就更适合大段时间去看。但我认为一定频率的深度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深度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学习。”
说起阅读的好处,同学们能举出很多的例子:提高自身修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阅读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科学思维、拓宽学术视野、滋养精神世界。我想这也是学校积极推进‘四个一百’育人行动的原因所在吧。”人居学院大三的白晓丹同学说。
尽管如此,仍有80%的同学对自己目前的读书现状不满意。具体分析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的同学是因为课业繁重,有的同学则是因为自身懒惰等原因没有持续坚持。“就雁塔校区来看,我觉得阅读环境挺好的,像阶梯教室、图书馆以及像我们i林书社这样的社团场地,都很干净及安静,很适合阅读。我认为读书,应该先从做出一点小改变开始,比如去图书馆时带一本书,写完作业时就可以抽空看,慢慢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抽不出时间读书了。”i林书社社长梁娜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读书的收获和乐趣,不亲身经历,是难以体会的。
经金学院大三的王国兴说自己阅读的种子发芽于初中。“当时学校给我们发了一本俞敏洪的《从容一生》,书中俞敏洪提到了自己读书的故事。”从那时起,王国兴就希望自己尽可能多地阅读,来充实自己。从起初的名人传记,如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等,到现在的历史类书籍《罗马人的故事》,经管类书籍《大败局》……到目前为止,在大学期间他已经读了近一百五十本书,涉猎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读书就像养生,如果每个人一天用一个小时静静地读书,他所收获的愉悦将对他个人的人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张迈曾书记的这句话是王国兴一直牢牢记住并亲身实践的。“虽然现在学业压力的确比较大,但阅读是不能放弃的。阅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途径,学习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说到自己与读书的故事,自动化钱61的柴家骏提到了《百年孤独》。“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高中课本上,后来一直到大一才找到机会拜读。”谈起阅读,平时看起来稍显内向的柴家骏便有了说不完的话题,“读过《百年孤独》的,应该都体会过这种绝望的心情——书里的大家族,祖祖辈辈有很多个人共用一个名字,刚看的时候完全区分不清,一头雾水。”他笑着回忆道,刚开始他看得非常痛苦,几乎是全程一边对照布恩迪亚家族的族谱,一边努力使自己代入故事情节,去了解这个跨越百年的大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但是从第三天开始,我就完全适应了,也终于慢慢明白了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
除了一个普通的阅读爱好者,柴家骏还是沈扬书社的社长。“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现代人消磨时间的方式变得多样化,像阅读高品质的书籍这样需要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做的事情越来越被忽视。”但柴家骏及他的团队仍然用他们的力量,为传播阅读做着力所能及的事。书社面向全校推出了阅读兴趣小组制,让同学们在阅读分享中促进友谊,并为每个兴趣小组寻找指导老师,像朋友一样为同学们提供阅读指导。
令西迁精神读书会会长、社会学61的范洪山感悟最深的,是阅读的同时,要注重分享。“阅读是一座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桥梁。如果说阅读一本好书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的话,那么当你阅读完,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就是又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激发新的灵感,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去年我在安康进行暑期政府见习的时候,就在读后交流过程中收获了很多。”范洪山介绍说,去年,安康市政府见习团支部为响应学校‘四个一百’号召,更好落实见习活动,在出发之前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带着书籍去见习,配妥行囊再出发。当时他们从‘百本经典’书目中选择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组成了阅读小组,同时结合他们下乡调研的亲身经历,开分享会,交流心得。
“虽然大家读的都是同一本书,但是不同专业、不同成长背景的同学,每个人对于中国的乡土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样的交流中,我才能不断地重新思考,也算是进步路途上的铢积寸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