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西安交大接受了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并逐步成长起来的教师,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交大扎根西部、服务国家,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成就辉煌、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感同身受交大人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的发展故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1999年,隶属原环境与化工学院,同年招收首届环境工程本科生。2006年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本学科由分设于两个学院的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组成,(地球)环境科学专业隶属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隶属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个学科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抓手是队伍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起步也是集中了能动学院和环化学院的部分师资,如曹子栋教授、李荫堂副教授专注于脱硫、脱硝等工业尾气处理;陈杰瑢教授研究低温等离子技术,后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贺延龄教授的厌氧发酵技术研究,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赵景联教授专长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为了学科发展,部分师资改变了研究方向。如李旭祥教授专长于高分子材料研究,开拓了“3S”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顾兆林教授从化工装备及过程开发研究,转向环境流体力学及应用研究。根据学科方向引进了部分教师,如延卫教授、沈振兴教授等。
2006年人居学院设地球环境科学系。经过充分调研,以安芷生院士、张国伟院士和孙九林院士为首的专家委员会的论证,明确了环境科学研究应该走出具有交大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即围绕人类活动最频繁及影响明显的固体地球表层及大气圈近地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空间的关键环境科学及技术问题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充分体现学科的交叉研究特色。
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地球环境科学专业。2013年按照教育部专业大类命名要求,地球环境科学专业更名为环境科学专业,但是培养方案仍然突出了地球环境科学的办学特色。为了促进地球环境科学系的发展,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签署实质性合作协议,联合共建地球环境科学系;同年,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气象局共建“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10余年来,地球环境科学系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学科交叉体现在师资的学缘结构合理,专业背景广泛。教师中93.1%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海外知名高校6人(20.7%),中科院7人(24.1%),国内知名高校8人(27.6%),本校7人(24.1%)。专业领域涵盖环境、化学、地学、生命、力学、能源等领域,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保证。国际化优势突出,其中90%具有海外一年以上求学、工作或交流经历。
2010年成立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引进程海教授,地球环境科学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2010年“陕西省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批准。2013年获地球与人居环境科学及工程博士点。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成立以来,参加了2012年和2015年的学科评估。2015学科评估结果为B-,位于全国评估院校前50%。2016年1月,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前1%。2018年11月,本学科的软科排名为32位,进入前25%。
对于地球环境科学的研究,我们突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多学科交叉研究特色,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提升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利用U-系、稳定同位素等环境示踪技术和方法,重建高分辨石笋、树轮等记录的季风区和西风带的温度、降水等关键参数的变化历史;综合集成和研究过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事件和自然环境变化历史;结合气候模拟和现代资料分析,探讨我国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特征、机制、内在联系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围绕全球关键气候带问题研究,程海教授团队已经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石笋 U 系质谱测量分析技术平台,取得国际一流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的论文“亚洲季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程海教授2017年入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2015-2018连续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以现代自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键过程为对象,我们突出了城市气候环境问题治理与城市污染场地综合治理的研究特色。面向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与人工调控,研发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气候环境模拟预测技术;针对大气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等关键科学问题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城市大气颗粒物及气体污染特征解析方法、传输过程数值模拟及预报技术,与陕西省气象局共建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我们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态过程为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西部陆地生态系统演变及其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研发西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治理与修复技术。利用地球系统模式研究地表过程与大气系统的交互作用与耦合机理;借助遥感与地面监测和数值模拟,剖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水碳氮循环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研发西部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监测、综合评价、工程治理与修复技术;结合流域过程模型和野外试验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耕作、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案与对策,为可持续的资源开发与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支持。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教育“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也是西安交大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创新港内涵建设、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的关键之年。在“双一流”建设与创新港内涵建设方面,我们将与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陕西地建-西交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宜居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针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棕地”问题,构建污染控制理论-绿色生产工艺-污染治理与资源化技术-环境修复系统集成创新技术体系。“宜居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将集成双方优势资源,以健康、宜居人居环境建设为目标,推动“土地整治+”理念,以土地整治带动城市土地综合开发、流域综合治理,促进生态恢复治理和区域生态整体改观,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经过3~5年的重点建设,力争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使“宜居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成为陕西地建的战略规划布局和西安交大创建一流人居环境类学科的重要支撑平台,成为加强校企资源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