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辅导员读报告】王孟盈:

理论自信——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力量来源

日期:2017-12-11 14:55 浏览量:


【编者按】辅导员读报告,学思进行时。十九大报告里,有过去的五年,也有未来的五年,严谨求实的三万余字,是国家的宏伟蓝图,也是每个人的美好生活。学工部组织辅导员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词,撰写解读文章,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线上线下“微宣讲”。

文治书院辅导员 王孟盈

党的十九大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不少“关键词”,展示了新理念、新观点,给予了重大时代课题明确的回答,这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步伐的重中之重和基本保证。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现代化还没有完全实现,如何端正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态度,正确的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树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是始终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关注学习的课题。

“理论自信”是科学的行动指南

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里选择什么样的理论、道路、制度其根据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制度、理论的根据在哪儿?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自信?因为这是由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或者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这个自信可以说建立在几代共产党人领导下的结晶,也是我党全面总结和理性深化的基础之上的,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自信、对党在发展道路上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重重阻碍,不断发展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自信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理论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正确的思想理论是实践发展的灵魂。我们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就能够坚定不移地把理论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使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坚定、更加自信。鉴于此,我们既要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思想准备,又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心,更要有“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论自信”源于理论的成熟,是国家、民族和社会从自我的能力方面的把握,是对未来发展前途的一种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积淀起来的,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勇气和底气。

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自信?

今年七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为什么要提及这些问题呢?因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存在很多歪曲甚至极端的观点很多,国内有、国外也有,因此,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在十九大所作的报告,对以上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给予了回答,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在今天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存在着许多影响大学生发展前途正确认知的理论问题。当下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从世界范围看,前苏联东欧剧变后,发展道路却日趋正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处强势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到底还有没有解释力?就我国国内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蓬勃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大学生关注生活中遇到就业、分配、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升学就业压力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等,只有对这些现实问题给予令人信服的理论回答,才能有利于大学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才能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果完全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为此,这对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更坚实的理论自信,也对大学生不断加强和升华理论自信的实践成果提出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对信仰的辩证思维:疑中有信,信中有疑,在高度的理性自觉基础上认识和理解理论自信。

让理论更加贴近学生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连日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成为校园内最热门的话题,一个又一个扎实饱满的学习实践活动贯穿于同学们的生活中,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同学们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结合学业提升、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等方面积极主动开展各类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同学们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读报告、学理论、写心得、树理想,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之心,同学们感叹受益匪浅,倾诉着对党的热爱:

“学习十九大精神后,让我开始去认识理论、学习理论,进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我们将紧跟时代特色,追随先贤脚步脚踏实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做时代的弄潮儿,为中国梦奋斗青春” 法学61班金佳雯同学在交流活动中谈到。

信息66班袁新杰同学在支部学习会上谈到“十九大不只是增强了我们的自信,还同时激励着我们勠力同心、努力奋斗。财富由劳动产生,我们不能坐在已有的成就上沾沾自喜,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以勤奋刻苦的精神,担负起青年人应担当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为母校、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理论自信不是理论封闭,而是以理论自信推动理论创新。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理论不断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让同学在理论和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跟党走,勇担青年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来源和基础,便是来自不断地实践。大学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践,从实践中不断进行新提炼、新总结和新概括,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鉴别、比较、吸收、创新和发展,进而也是不断增强理论自信的过程。做为辅导员的我们,会继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理论意识,将学习精神不断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丰富着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其内心和谐激发理论的活力,从而坚定理论自信,这也是理论更加自信的实践表现。

文字:学工部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