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农村孩子能够考上西安交大,是很不容易的。我就希望通过资助,使他们安心读书。”
王世绍,男,1927年3月生,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原副书记。出生于上海的他,1956年随校西迁,至今已扎根西安60多年。
从20世纪90年代初,王世绍开始向希望工程捐资助学,多年来从未间断。他和老伴仇启真还拿出50万元捐赠给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截至目前,他向希望工程、西安交通大学捐赠的助学金已超过百万元。王世绍也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陕西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我存钱也没啥用处,还是花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上更有意义。”
曾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副书记的王世绍,于1987年5月从西安交通大学离休。离休后的他,一直致力于资助贫困学生,近30年来从未间断。时至今日,他所提供的各类助学捐款总额已超过百万。
帮助他人“捐资百万” 对待自己“缝缝补补”
20世纪90年代初,王世绍开始通过希望工程等渠道向特困学生提供资助,还与十几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2011年初,他与西安交通大学勤工助学办公室联系,拿出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此后,每年资助3-4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4000元到5000元。
2017年,他又设立“王世绍助学金”,每年拿出6万元用来帮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2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
他和老伴还向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了50万元,用于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王世绍为西安交通大学捐赠的助学金有90多万元,加上通过希望工程等渠道捐款,助学捐款总额已超过百万。
此外,除了资助贫困学生,每次听说哪里发生灾情,王世绍也总是慷慨解囊。汶川、玉树发生地震后,他都率先向灾区捐款,交纳特殊党费。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又捐款两万元支持抗疫工作。
对待需要帮助的人,王世绍可以做到捐资百万毫不犹豫。但是对待衣食住行,他却从不讲究,将“俭朴”二字写进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一张木制餐桌,桌面的红漆早已脱落,陪伴了他们近四十年;一件旧毛衣,夫妻俩拆拆补补,穿了几十年……老人感慨道:“我的离休金现在每年有16万元,每个月拿出1000元充饭卡、买点生活用品就足够了。我存钱也没啥用处,还是花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上更有意义。”
他的勉励让他们不放弃学业 他们的进步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在交大,我捐助的主要是农村来的孩子。这些农村孩子能够考上交大是很不容易的。我就希望通过资助,使他们安心读书。”近年来,王世绍每年拿出16万元用于资助、激励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其中6万元用作助学金,10万元用作奖学金。王世绍告诉华商报记者,这样做是为了激励他们认真读书,报效祖国。
西安交通大学2010级的魏国玉便是在王世绍的帮助下,顺利考入清华大学一直到博士毕业。魏国玉表示:“当时在大三,我面对着人生选择,一个是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来缓解我的家庭经济压力,另一个是去实现我的科研梦想。是王老师的帮助以及勉励,让我继续追寻我的科研理想。”
2015级本科生杨阳在入学后,曾连续两年受到王世绍助学金资助,后来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杨阳说:“王老师的资助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子顺利完成了学业,非常感谢他和像他这样的爱心人士。从他们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对我来说既是前行的榜样,也是奋斗的激励。”
得知自己资助的学生通过认真学习、不断深造,成为更优秀的人,王世绍表示,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
总有人问“你到底图啥” 不求回报的他说“心里踏实”
“我资助的学生中,很多人都考上了研究生,都会写信给我。”王世绍告诉记者,“学生毕业后,我不希望他们来报答我。比如来送礼啦,看望啦,这样会花费很多的时间。我更希望他们把时间用来好好工作,报效国家。”
对于王世绍的殷切希望,学生们不止看在眼里,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大二的时候,杨阳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去云南施甸支教活动,还去交大一附院、二附院做志愿者。研究生求学期间,他参加党建专项、助力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除了对学业的资助,王世绍还通过与青年学生座谈、参与他们的活动等多种形式,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勉励他们发扬优良传统,热爱祖国,树立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这些年来,总有人问他:“你到底图啥?”
这位老人的回答是:“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我捐资助学,不奢求回报,帮助他们,我心里踏实。希望他们健康成长,用所学回报社会,这就足够了。”
原文刊发于2022年11月14日《华商报》A2版
报道链接:http://ehsb.hspress.net/shtml/hsb/20221114/9509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