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姚引良对张思锋教授团队提交的《“制度自信与制度发展——‘新农保’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做了重要批示,指出“‘新农保’宝鸡模式起初试点在于‘建设和谐奋进新宝鸡’的目标设计。当时提出‘十大保障促和谐’的要求,在制度设计上要按‘人有我有,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要求规划。新农保即是‘人无我有’试点,主要体现城乡劳动者公平享受退休后的社会养老保障待遇。同时以政府担责,受益者参与方式低点起步,建立制度,然后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标准。现在看,情况很好。下一步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上。”
陕西省人社厅副厅长雷耀堂阅读了姚省长批示后,评价指出这是高校科研成果“向政策的转化”;中共宝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赟表示“宝鸡市随即会拿出几条具体措施积极贯彻姚省长批示”;宝鸡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处主任赵文贵高兴的说,“姚省长关于下一步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建立上的批示,抓住了城乡居保今后工作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早在2007年,宝鸡市就在“老农保”试点的基础上实施《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当年1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陕西省政府正式确定宝鸡市为到目前为止国内唯一的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联系城市、陕西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市。2008年1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宝鸡调研时说,“宝鸡‘新农保’试点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能够立得住、推得开,相信这种模式在全国相当多的地区都可以推行。” “为全国积累了经验,到宝鸡一看,就放心了!”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全国推行“新农保”宝鸡试点经验。2012年7月1日,“新农保”比计划提前8年实现了全国县级区域的制度全覆盖。
2009年12月,张思锋教授研究团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模式与推进路径研究》。2010-2015年,课题组对宝鸡市新农保制度建设进行了连续六年的跟踪调查。2011年,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约束条件及相关对策》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刊发,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201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成果要报》刊发了课题组关于《迫切需要提高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的阶段性成果,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重视。张思锋教授主持的全国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于2013年7月获免检结题。
2015年12月,张思锋教授接受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的委托,率领科研团队筹备 《“新农保”宝鸡经验与理论探索学术研讨会》。为了达到会议的预期目标,2016年1月、5月,张思锋教授研究团队先后两次赴宝鸡调研,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凝练会议主题。2016年6月6-7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西安交通大学、宝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制度自信与制度发展——“新农保”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宝鸡市举行。张思锋教授题为“‘新农保”制度自信与制度发展”的主题报告提出,“国家出钱是‘新农保’制度建设迅速推进的关键所在”,“‘新农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趋向公平、正义与共享”,“‘新农保’养老金待遇偏低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重要问题”等观点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认同。6月21-22日,张思锋教授团队出席了在宝鸡市太白县召开的有市、县两级人社局,乡(镇)、村领导和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的《‘新农保’制度自信与制度发展会议纪要》意见征询会。意见征询会上,参会者对会议纪要关于“新农保”制度自信与制度发展的基本评价表示赞赏的同时,列举了城乡居保制度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张思锋教授团队对与会者提供的观点与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与讨论,认为“养老金待遇偏低且缺乏正常增长机制是城乡居保制度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发展困境”,提出“提高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水平”、“建立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基金的省级管理”等对策建议并写入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