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实践,都离不开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这一科学理念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深厚的思想伟力。
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补不足”等思想蕴含着共享的意蕴。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享”“共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明确的实践指向。
其一,坚持全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答好“谁来共享”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共享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谁来共享”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是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把人民群众作为享有发展成果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注重分好“蛋糕”。通过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缩小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通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同时,把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作为衡量标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其二,坚持全面共享,推动高质量发展,回答好“共享什么”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支撑。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只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才能促进人民全面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共享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是全面共享”“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共享发展的全面性要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中,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是最基础的,但并不是唯一的。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共享发展理念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问题。要通过补齐民生领域存在的诸多短板,切实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共享发展的全面性要贯穿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等,努力减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通过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让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其三,坚持共建共享,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回答好“如何共享”的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是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基础之上的。全体人民既是成果享受主体,也是价值创造主体。实现共享发展,需要激发全体人民的热情和创造精神,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各尽其能,在“共享”中各得其所。我们党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享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如何共享”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是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
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只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坚持共建共享还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坚实的支撑。
其四,坚持渐进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回答好“如何推进”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的趋势,同时也认识到了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渐进性,需要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共同富裕提供基础。坚持把共享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和既定目标,才能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渐进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享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如何推进”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是渐进共享”“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我国现在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突出,实现共享发展与人民的现实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让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要坚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也不好高骛远。通过循序渐进的共享政策和制度安排,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硕果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些成果都需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来取得。
其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消除贫困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我国绝对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地区减贫效果明显。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开展扶贫合作,政府、市场、社会联动,有效实施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形成了大扶贫格局,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的重要之举,也是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能够为共享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坚持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才能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有利于持续增强乡村内生动力。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有利于防止发生返贫现象。开展就业帮扶合作,坚持就近就地就业和有序转移输出就业有机结合,有利于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渐进共享的阶段性体现。共享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有步骤地进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助于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起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稳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其三,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共享发展强调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在共享理念的指导下,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通过更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劳有所得,以“人人奋斗”实现“人人享有”;通过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和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
共享发展理念契合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其时代贡献体现在: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富思想,超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均贫富思想,为世界减贫理论提供了新理念,为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其一,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富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共同富裕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生活资料平等占有状态,为研究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富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首先,在共享的内容方面,共享发展理念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成果共享,体现出更加完整更为全面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富思想是在分析资本主义运动、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弊病基础上提出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同富裕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制度基础,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实现所有社会成员的经济充裕。其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主要是从经济制度入手而加以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在共享的内容方面,不仅追求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更着眼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成果共享,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合法权益的实现,体现了更加完整更为全面的价值目标。
其次,在共享的途径方面,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追求发展过程和共享过程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遵循客观规律逐级演进,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的共同富裕更加强调结果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发展过程和共享过程的有机统一,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其二,超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均贫富思想。
“天下大同”“等贵贱均贫富”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共享发展理念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导向,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超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均贫富思想。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均贫富思想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治国理想,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困苦民众奋起抗争想要实现的梦想。但值得注意的是,均贫富思想更多地集中在“均”上,而对“富”的关注度不够。而共享发展理念,把“均”发展为“共”,把“均贫富”发展为“共同富裕”。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保证人人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和权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发展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三,为世界减贫理论提供了新理念。
自古以来,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西方反贫困理论以抑制人口增长理论、涓滴效应理论等为代表,或是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为贫民过多生育而导致人口过多,或是认为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会使得社会贫困问题自然得到解决。这些理论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贫困,但均有其局限性,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无法从根源上消除贫困。
共享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不是部分人群、部分区域的发展,而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工作。第一,在全民共享方面,确保所有人共享全面小康。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努力使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决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第二,在全面共享方面,确保人人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在教育、医疗、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民生事业发展,使农村贫困人口全面享有我国各个领域的建设发展成果。第三,在共建共享方面,坚持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广泛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汇聚成扶贫开发的磅礴力量,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第四,在渐进共享方面,以共同富裕为最终奋斗目标。立足基本国情,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逐步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充分证明了共享发展理念的有效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为世界减贫理论贡献了中国智慧。
其四,为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西方经济学涌现出众多的思想流派,其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理论,虽然提出了贫困的多维性,但由于过分强调发展,忽视了共享与发展的协同共进,在实践中会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福利经济学主张政府通过颁布福利政策、发展福利事业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但却降低了发展效率,为经济发展带来隐患,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共享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但把福利政策不足归结为稀缺性,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福利”稀缺资源量化分配失灵,却没有抓住发展这一实质。这些理论为人类社会追求共享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共享与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既强调发展,又追求共享,既注重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又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共享与发展的高度统一,也为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从国内看,一方面,以发展促进共享。通过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保障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以共享引领发展。通过让全体人民充分、全面、公平地享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在共享中催生发展内驱动力,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在实践中达到发展与共享的统一。从国际看,可以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享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践行。通过构建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打造相互信赖的安全格局,谋划互利共赢的发展前景,坚持多元共生的文化交流,构筑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走向共同富裕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着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合理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促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前提和重要途径,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必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来夯实。一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资金投入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创造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可供分配的资源。三是要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政府、企业要联手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布局产业链、打造创新链,以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赋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其二,构建合理分配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机制保障。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要将“蛋糕”做大,也要将“蛋糕”分好,正确处理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是要规范调节收入分配秩序。在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过程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让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二是要优化财政配置结构。财政资源要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所急所盼。转移支付要更加注重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基层倾斜,为缩小地区差距创造条件。三是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协调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的发展,整合优化社会保障结构,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安全网”。同时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其三,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二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好就业、教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不断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城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三是要促进区域优势互补,构建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推动共同富裕不仅要加强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也要深化区域之间的协作带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使农产品主产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发挥好区位优势,提升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战略功能,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其四,深化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共享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但要极大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一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凝心聚力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社会崇德向善的新气象。二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等精华和精髓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支撑。要使其在节日庆典、礼仪规范中得到具体彰显,与文艺体育、旅游休闲结合应用,在新技术的运用中提升人们的文化体验感。三是要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创造反映新时代中国人民正确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其五,促进发展成果渐进共享,确保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一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不能做超越发展阶段和财力水平的事情,也不能坐等共享发展成果,而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地长期奋斗,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二是要坚持在可持续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为普惠公平的条件,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三是要因地制宜探索先富带后富的有效路径。通过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落后地区、致富带头人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等,形成先富帮后富的局面。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可充分挖掘和总结,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鼓励各地逐步推开。
(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原文刊发于《经济日报》2021年10月27日10版
报道链接:https://proapi.jingjiribao.cn/readnews.html?id=25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