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战火中的青春

——李岩、裴晓平的抗战故事

日期:2015-09-02 17:03 浏览量:

西安交大现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32人。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中,老同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他们其中的两位,一起回忆那段悲壮的历史,那些感人的抗战故事。

 

李岩:在光明话剧团的岁月

 李岩,女,1921年12月30日生(阴历),河南开封人。1935年12月在开封曾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7年底入党。抗战时期在延安女大学习,后任延长县县妇联副主任,延安第二保小教导主任等职。全国解放后任西安二中校长,陕西师院、科技大学、工业大学、西安交大党委办主任,西安交大纪检副书记。1983年6月离休。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北平、天津、保定相继沦陷,河南危在旦夕,当时正在河南开封北仓女中上高中的李岩再也坐不住了。她跟随许多爱国同学参加到抗日宣传的队伍中。1937年12月,16岁的李岩,积极要求进步,经高一级的同学介绍加入了党组织,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光明剧团”,在豫东各地宣传抗日。当时剧团有男女团员19人,李岩年龄最小,大家都叫她“小尾巴”。

抗战初期,在广大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李岩记得剧团在开赴豫东时,没有一分钱经费。购置一些最简陋的布景、道具、化装品的费用,都是大家捧着募捐册,求亲告友“施舍”的;就连伙食钱也是由最初参加者每人预交五块钱凑的。李岩跟随剧团踏遍豫东、豫南大部分城镇农村,不怕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凭的就是两只磨不穿的脚底板和对日本侵略者刻骨仇恨所迸发的坚强意志。

当时,剧团的人少,任务重,经费困难,一切都很简陋。演职人员没有严格分工,每人都身兼数职,领导和编导也参加演戏、搭台子。演员除了演出任务,还要参加教唱抗战歌曲、编壁报、画宣传画、写标语、家庭访问、组织座谈以及开展爱国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总之,只要工作需要,什么事都干,而且干得很起劲。他们的剧团,演唱过不少像《游击队歌》、《五月的鲜花》、《流亡三部曲》等救亡歌曲,演出了不下二十多出抗日救亡题材的戏。如《九一八以来》、《张家店》、《顺民》、《放下你的鞭子》等,也有一部分是他们自己编写的,如《周年祭》、《不能走哪条路》、《敢死队》、《林中口哨》等。她们的演出,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唤起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也极大地激发了官兵的抗战斗志。

1939年4月下旬李岩与光明话剧团的两位同志经确山竹沟新四军驻地党组织批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

李岩记得在延安的第一场演出好像在鲁艺礼堂。这是李岩第一次化装上台唱京戏《四郎探母》,心里非常紧张。该出场时了,她心跳得咚咚响,害怕而不敢出,不知是谁在后面推了一把,把她推出去了。到了台上一看黑压压一片,但看不清人。一开始唱时,声音都有些发抖,待坐下表演与四郎唱坐宫一段时,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演出结束后,观众评价还不错,以后又在中央党校大礼堂等场所演出。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中央领导要剧团去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清唱《四郎探母》全本。接到这个任务后,他们既兴奋又害怕,要给中央领导唱戏,特别是要给毛主席演戏,这是一个多么光荣的任务,但又害怕唱不好。给毛主席唱戏,一定要比平时更好些。他们自然更要加紧练习。演出安排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他们早早就来到了中央大礼堂。拉胡琴的同志一再与他们对音,大家都精神振奋等待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到来。幸福的一刻终于到了,他们凝神细看,毛主席与中央领导同志都来了。毛主席坐在最前排,还转过去面对观众一再挥手致意,然后才坐下。在延安除演过《四郎探母》外,李岩还出演过《红鬃烈马》、《花木兰》、《窦娥冤》等,这几出戏都是在八路军大礼堂演出的。

总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延安已蔚然成风。它浇灌着延安的青年一代,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茁壮地成长着,成为抗日战争以及建设新中国的骨干力量。70多年以后的今天,李岩回忆起当年延安丰富多彩的生活,仍有无穷眷恋。

 

裴晓平:难忘的抗战年代

裴晓平,女,1925年7月生,山西兴县人,1940年3月在兴县参加革命,1940年8月入党,1953年在西北工学院工作,1957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至1981年8月离休。

裴晓平的青少年时代,正是我国抗日战争进入极其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当年艰苦的战争环境,我敌后抗日军民与日寇殊死搏斗,浴血奋战,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在裴晓平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70年后的今天,仍然记忆犹新。

1925年7月4日裴晓平出生在山西省兴县裴家川口村。那里山河秀丽,景色优美,西邻奔腾咆哮的黄河,东岸是一片碧绿的枣树林,他们祖祖辈辈,劳动生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1940年春天,裴晓平刚刚踏上革命征程的时候,正是晋西事变后,我军取得南北两线反顽固斗争的胜利,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新政权刚刚诞生。兴县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每个行政村选三个代表,裴晓平就是裴家川口选出的妇女代表之一,从此后,裴晓平就参加了革命工作。

1940年夏季,日寇对她的家乡进行扫荡。鬼子进村后,便大肆烧杀抢掠。他们怕民兵埋下地雷而不敢在灶火上做饭,就拆卸了烧了乡亲们的门窗,用来生火做饭。村民的家里全部被鬼子搞的乱七八糟,庭院里的醋坛子也被推倒,乡亲们好不容易酿下的醋全部被糟蹋了,全村家家如此。鬼子还在她父亲的大衣上和她爷爷的医书上大便,臭气冲天。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村民们的极大愤慨。这次扫荡,由于党组织事先安排,裴晓平和村干部一起动员群众实行坚壁清野,转移生产物质。在鬼子到来之前,不但组织村里的乡亲们都逃出去,而且裴晓平还同村干部一起,安排年轻力壮的同志打游击与鬼子周旋。就这样,她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在一个山沟里住了多日才回到村里。

由于组织群众、打游击工作积极,1940年8月份的一天,经川口地下党支部书记介绍,裴晓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还不公开,所以,她的党员身份是秘密的。10月份,区妇救会通知她到区上工作,那时没有多少行李,提个小包就出发了。

不久,敌人又开始了冬季扫荡。组织安排他们到瓦塘镇打游击,就是这次敌人的扫荡,她差一点送了命。鬼子的骑兵和步兵从魏家滩一路扫荡下来,敌人飞机在空中掩护,子弹像暴雨一样倾泻下来。当时,离敌人很近,裴晓平无法上山,只好躲在老乡的石窑洞里。这样,她与其他同志失去联系。突然“轰隆”一声,一颗炸弹落在她的头顶上,把窑洞口炸塌,她和老乡都埋在里边,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才看到天红地黄有一点光亮。她镇定片刻推了一把旁边的老乡,他们一同从烂窑洞里爬出来往山上跑。正好有人下来救她们上山,有一个叫闫一玉的老乡喊了她好几声,她都没有听见。也就是从那时起,裴晓平的听力就差了,别人讲话要大声她才能听见。这次鬼子扫荡,他们村里死了七个人。

由于工作需要,1941年组织上派她到抗战民运学校、党校二部学习,为她在思想修养、工作能力,尤其在做群众工作方法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她又被调到晋绥边区妇救会、兴县救国会、120师战斗剧社做群众抗日救国宣传工作,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唱革命歌曲鼓舞士气,支援前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文字:离退休工作处 赵小苗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