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校史故事365】 133 西迁人 西迁事(一)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5-08-18 11:05 浏览量:

在今天的西安交大,师生们永远怀念着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人,那就是率领他们迁校的老校长彭康。

彭校长是我党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953年7月到交通大学任校长兼党委书记,西迁后任西安交大校长兼党委书记,在交大工作了长达15年之久。他正确的教育思想,活跃的思维,经常深入基层的身影,都深深铭刻在交大人的心坎里,成为老交大人谈不完的话题。为了支援西北建设,他亲自踏勘校址,组织迁校,率领交大师生来到黄土地上奋斗,在这里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结束。

还有钟兆琳教授。钟先生文革前就是一级教授,是我国电机制造工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他是开拓大西北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和建设者。先生早年留学美国,怀着教育救国的思想,1927年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负笈东归。他常对学生们讲,不把西北开发建设起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昌盛。在当年交大西迁中,他不仅在校务委员会上率先举手赞成,而且身体力行,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住宅,把已经瘫痪在床上的夫人安顿在上海,孤身一人来到大西北。他和青年教师一起吃食堂,一起和同学们在课堂上耕耘。西迁后他时刻谆谆教导学生和青年教师确立献身于开发大西北的理想。先生一生立志建设大西北,矢志不移。直到他80岁高龄,还不辞辛苦前往新疆和甘肃等地考察,还想着学习维吾尔语,好为新疆人民服务。一直到去世前不久,他还对开发大西北提出建议,并对未能亲自去宁夏考察终生遗憾。先生临终前,曾谆谆告诫儿子,要求去世后骨灰安放西安,安放在他钟爱的黄土地,安放在他献出一生的大西北。

一级教授陈大燮,是我国著名的热工专家。在上海时,毛主席曾接见过他两次。迁校时,他卖掉了在上海的房产,和夫人一起来到西安,为建设和发展西安交大呕心沥血,辛苦工作了一生。临终前,把自己一生积蓄的3万元捐给学校做了奖学金。他的夫人去世后,又把陈先生留给她的1万元生活费、医疗费也捐给学校,他们不仅在生前而且也想着死后也要为自己所热爱的学校做贡献!

数学教授张鸿,早年留学日本,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后,他毅然携病妻弱女,带头来到西安创业,以满腔热情,不分昼夜地投入紧张繁重的建校工作。那时在交大校园,人们常常会看到下班半小时后,他才离开办公室,拎着饭盒走进食堂。在他的影响下,不少思想上有过波动的教师,终于下决心迁来西安。张先生一心扑在工作上,生活却十分俭朴。三年困难期间,党和政府为了保证对高级知识分子的部分副食供应,采取了发“红卡”的特殊措施,但张先生的“红卡”却一直没有用过。他宁肯自己生活艰苦一些,也不愿给政府增加一点负担。

本文节选自翟博、迈曾《交大西迁——献给交通大学建校100周年暨迁校40周年》,原载于《中国教育报》1996年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