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迈向“双一流”】陕西日报:

王树国谈建好“双一流”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5-11-23 08:55 浏览量:
【编者按】11月23日,《陕西日报》新视点聚焦:世界一流大学,该怎么建?围绕国家新一轮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对陕西省高校如何建设“双一流”进行观察的思考,特别专访西安交大王树国校长,以“建好‘双一流’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为题刊发专访文章,现全文刊登如下:

 

建好“双一流”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

 

——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尺子。作为高校发展的舵手,校长对于社会发展方向及高校发展理念的把握至关重要。日前,本报记者就高校建设“双一流”的问题,专访了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记者:在“十三五”即将开局的重要节点,中央提出建设“双一流”,应如何认识这一举措?

王树国:在我看来,它和国家“两个百年”的战略目标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只是人均收入达到多少,而是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有显著提升。靠什么来支撑?事实证明,我们必须要闯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创新驱动发展靠什么呢?靠人才。因此,建设一流的大学和学科,为国家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成为必须,大学的发展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同频共振。

我国要从经济大国转变成经济强国,教育必须紧紧跟上,这是人力资源供给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默契效应。因此,“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以确保国家“两个百年”的战略目标如期实现。高等教育必须勇于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

记者:应当怎样理解“一流”,又该如何实现?

王树国:肯定是要有一批大学、学科进入到世界排名的前列,但我们千万不能只盯着“一流”排名的各项指标。

坦白讲,我国要建成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并不难,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很容易在显性指标上大幅提升,但那样的话,路子就走偏了。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目的是让大学能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让科学研究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跃升。

我个人理解“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在目标牵引和问题导向下着重解决那些事关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矛盾。当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所脱节,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

记者:我们的大学距离世界一流有差距,差在哪里?

王树国: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现实,而且差距还不小。透过表象,我认为真正的差距其实是发展理念。

所谓“一流”就是走在最前面引领,只会跟随的永远都是二流。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时,它的目标一定是在世界范围内做到最强,做社会发展的引领者。而我们往往会先考虑在近期之内能够赶上多少,这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实质就是对“领头羊”习惯性跟随的理念问题。跟随式发展永远都无法掌握主动权,没有把中国的教育放在全球发展的视野下,这就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差距。

那么我们中国人有没有能力做一流?有!

很多在国内声名不显的学者,在国外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研究理念偏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的一些学术方向就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大学,都会呈现比世界一流大学要低一个层次的状态。

所以说,建设好“双一流”大学,我们应该坚持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真正把这个理解明白了,自然就会找到自身在教育发展理念上的差距所在。

记者:西安交通大学将用怎样的方式迎接“双一流”这一中国高等教育新篇章的到来?

王树国: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但已经开始调整发展理念。我认为21世纪的大学应该主动按照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以顺应甚至引领社会的未来发展。

必须承认,我们现在的大学跟社会离得太远了,但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大学和社会共通互融的通道,让大学和社会的信息可以随时流动、交互支撑,我们做的每一次努力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反馈,并利用反馈来检查和调整我们的步伐。所以大学的形态一定要发生变化,这也是我们提出创建中国西部创新港的原因所在,那将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理念,与社会交流互动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

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针对国家和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建设23个研究院,并面向全球招聘高端人才。建成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汇聚来自全球的杰出学者、青年才俊约25000人,不分校内外、不分海内外、不分肤色,不分种族。这里还将有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的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面向全球未来发展的高端智库。这样的平台注定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为这里有全球一流的人才,并不断孕育着新的人才,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引领着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我们希望把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个功能,在这样一个新形态下有效地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校区、园区、社区”为一体的“智慧学镇”,成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桥头堡,成为西安交大建好“双一流”的依托平台。

 文章链接:http://esb2.sxdaily.com.cn/sxrb/20151123/html/page_08_content_003.htm

 

我国的高校整体规模早已跃居世界首位,然而因为缺乏世界一流大学,还称不上是“教育强国”。日前,国务院为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列出了明确时间表——到2020年,我国部分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前列。那么,这个目标在高校林立的陕西如何实现?

 

世界一流大学,该怎么建?

 

——陕西高校资源观察

 

当舆论还在热议高考公平机制、存废利弊的时候,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出国留学,这多少折射出国内高等教育的某些尴尬。

一方面,我国的高校整体规模早已跃居世界首位。另一方面,我国缺乏世界一流大学,还称不上是“教育强国”。日前,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到2020年,我国部分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前列。这个“双一流”方案一出台,就立即引起了社会热议。

国家要建世界一流大学

国家总体方案由“十三五”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规定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项新的国家重大规划首次对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进行了具体的规划。

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按照战略规划,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或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三步,到本世界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如果说“211工程”、“985工程”是我国高校汇集办学资源、提升科教实力的“集结号”,那么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即将开局的重要时刻,《方案》的颁布实施就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等教育问题专家尹小俊表示:“一流的大学是以若干个一流学科为支撑,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流学者、一流学术、一流学风,并培养出一流学生。培养祖国未来的人才是大学的本职任务,能不能算得上一流的大学,从它是否培养出了一流的人才就可见一斑。”

陕西哪些高校会有资格

我省将会有哪些高校率先入围“双一流”目前尚无名单。有专家称,能够代表国家“一带一路”“全面小康”等重大发展战略的行业高校将得到重点支持。

根据方案,新一轮一流大学和学科的5年建设周期也和国家的5年规划同步,由国家总体规划,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支持,并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根据实际,合理选择建设的路径,目前,根据高校的自身定位,主要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和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将力争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一类是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高校,可以通过强化主干学科和特色,争取进入国际同类高校的前列;还有一类是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则可以把进入这一学科的世界一流水平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省将会有哪些高校率先入围“双一流”目前尚无名单,但各大高校的讨论已进行得如火如荼。有教育专家分析称,能够代表国家“一带一路”“全面小康”等重大发展战略的行业高校将得到重点支持。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1999年合并组建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认真履行“支撑引领西部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办学道路,办学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主力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科技与经济紧密对接机制探索的先行者。

孙其信说:“未来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突出旱区特色,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全面实施”两个十年“发展路线图,到2034年建校百年之际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服务区域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优势学科领域的国际可比学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理想与现实距离有多远

我省规划到2020年,力争建成20个国内领先、在国际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建成50个国内一流、特色鲜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能力强的学科。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当下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差距。”尹小俊说:“在向国际一流前进的过程中绝不可以迷失了自己,我们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总结、发扬我们的特色、优势,要有文化自信,切不可生搬硬套,东施效颦。”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为中国发展作出关键性贡献,那就是中国一流大学,为世界的发展作出关键性贡献,那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发展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中国高校要做好“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不仅要有世界的思维,还要有系统的思维,更要有创新的思维。建设好“双一流”必须将中国的问题纳入世界大环境中去思考,大学要主动融入社会,更要服务于社会发展。

谈到与当前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孙其信校长深感任重道远,“从国际标杆来看,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特色与优势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就是一所典型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当前我校无论在国际综合排名,还是在优势学科国际竞争力排名方面,都与瓦赫宁根大学存在不小差距。从学科竞争力来看,在2015年US NEWS国际学科排名中,瓦赫宁根大学农业科学居全球第1位,我校居第42位;瓦赫宁根大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居全球第3位,我校居第174位。特别是,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更高要求,我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可以说,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依然挑战诸多、任务艰巨。”

11月19日,省教育厅和省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了《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用5年时间,使我省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省建成20个国内领先、在国际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建成50个国内一流、特色鲜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能力强的学科,显著提升一批薄弱、空白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水平。根据分类指导、分层建设的指导思想,按照优势学科A类、优势学科B类、特色学科、扶持学科四个层次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或优势特色学科,提升我省学科的整体水平。

文章链接:http://esb2.sxdaily.com.cn/sxrb/20151123/html/page_08_content_000.htm

文字:本报记者 张江舟
编辑:哲 汐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