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校园随笔>正文
校园随笔

纪念陈学俊院士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9-03-20 09:19 浏览量:

距2017年7月陈学俊院士逝世已一年有余。作为一名去年8月入学的新生,我无缘与先生见面,但了解到他的生平经历,看到他做出的贡献,我不禁心生感激和敬意。

陈学俊院士是能源动力学科专家、多相流热物理学科奠基者。他一生矢志不渝,甘为人梯育英才,是莘莘学子敬爱的老师,也是我们亲爱的朋友。国家危难之时,陈学俊院士坚定响应国家号召,做大西北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我国能源动力学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国泰民安之际,他默默耕耘三尺讲台,润物细无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学识渊博,工程报国踌躇志;俊德高洁,育泽绵长遍九州。如今斯人已逝,但先生坚定不移的报国情怀、敢于开拓的科学精神、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仍激励着一代代交大人砥砺前行。

西迁大树叶扶疏,不初心报国情

“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在今朝;交大西迁任务重,西安建校热情高,文教适应工农业,经济建设进高潮。”

1957年的秋天,陈学俊站在交通大学东门,远眺秦岭,写下这首《迁校有感》。那年他38岁,未及不惑,是西迁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怀抱着满腔报国热情,于风华正茂之时来到西安,先生决心挥洒奋斗汗水,唱响建设歌谣,谱写报国诗章。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为了理想,为了祖国,先生放弃优渥生活,离开十里洋场,踏上西迁的第一趟列车,去往荒凉的大西北,向困难进军,向科学进军。这是一位有志者的抱负和追求,也是一位爱国者的选择和坚守。六十年来,他从黑发走到白发,从而立走到耄耋,他走过七百多个阴晴圆缺,两万多个日日夜夜。

我常常想,先生在西安的这六十年,是否曾经后悔、想要放弃?迁校初期的校园,就是一片大荒地。野兔在草丛里跑,夜半能听到狼嚎。“那时候学校还没有正门,时值初秋,沙坡村庄稼已收割完,坟堆纵横,尽是荒凉;校园的梧桐、樱花、草皮都需要从南方移植过来;食堂临时搭建,是外裹塑料布、内支柱子的小棚。”这样艰苦的条件,对于习惯繁华上海的教授们来说,无疑充满巨大的落差和挑战。还记得入学时观看西迁话剧表演,剧中的学生和老师们千里迢迢来到西安,除了激动,不乏失望。物资稀缺,研究设备简陋,教室在雨天还会滴水。可是,大家还是选择了坚守。大家明白,要是只想着自己,想着舒适安逸的生活,谁来发展西北教育,谁来促进祖国建设?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先生才能扎根大西北,一砖一瓦建设校园。

在陈学俊教授的带领下,学科建设得到长足的进步。他所在的动力系在国家高教系统中颇具学术影响力。70年代末,先生在西安交大创建国内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90年代初,他又创立国内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产生数十亿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效益,对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立德立言承化雨,树木树人煦春风

陈学俊院士自1947年成为交通大学教授,育人七十载,亲自教过的学生有两千五百多人,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动力工业领域的骨干力量。“在当时的国情下,教书比在研究机构贡献更大一些。上海一些电力公司聘我给的待遇比交通大学高,但我还是决定到交大教书。国家发展亟须科技人才。”

七十年来,先生一直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他要求学生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惧艰苦、不怕困难。同时,他又重视学生品德教育,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学生爱国爱党,做有志气有理想的青年人。他培养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获博士学位,34人获硕士学位,4人博士后,并有6人成为两院院士。

几十年来,先生始终扎根在教学第一线。90多岁高龄的他依然在实验室中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交流。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每周都会去多相流实验室看看。交大梧桐东道上,经常有先生的身影;实验室、教室、办公室里,也时常能见到他忙碌的模样。在追忆陈学俊院士寄语里,有学生写道,“在傍晚的交大彩虹桥上,经常会看到先生清瘦、挺拔的身影,在我看来,那是彩虹桥上一道最美的风景。”“每次看到先生和夫人在彩虹桥上默契的身影,总会莫名感动。多年来,彩虹桥上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让多少交大人难以忘怀……”“依然记得先生和夫人在校园散步的画面,愿天堂安好,一路走好!”

先生是学界泰斗,直让人觉得仰之弥高;先生又是可亲可敬的朋友,给人亲切与温暖。作为西迁老教授中的一个,先生无疑是令人尊敬的;作为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先生又是平凡的、可亲的。是啊,他只当自己是一个默默耕耘的园丁,润物细无声。生活困苦阻碍不了他,虚名浮利动摇不了他,哪里有困难,他就往哪里去,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奋斗到底。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也值得我们感恩。如今,先生已然作古,我们再见不到梧桐道上那清瘦、挺拔的身姿,但先生的事迹和精神定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像一片小小的梧桐叶,冬天落入泥土,春天又复新生,生生不息,永远年轻。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吾辈当自强

老一辈们一个个离我们远去,一个时代也随之远去。他们胸怀大局,把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结合起来,置国家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奋斗在前,享乐在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他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筑起中华崛起的地基,将自己的人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

而今天,时代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新时代的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要时刻提醒自己,玩乐少一些,学习多一些。是不是可以少玩手机,多读书、多思考?是不是可以早起晨读,珍惜光阴?是不是可以多出门走走,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该努力的年纪,切不可贪图享乐、玩物丧志,失了向前的动力,停了前进的脚步。

先生教给我们,不论何时都不能忘记心中的理想。如果怀揣着成为大树的理想,那就汲取养分、完善自我,用自己的力量支撑起一片天地,做出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的中流砥柱;如果怀揣着螺丝钉的理想,那就踏实工作、认真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成为民族复兴的坚实力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个人理想要与国家命运相连才更具意义。是鹰,就去寻渺远的天空,是鱼,就去寻壮阔的海洋,有理想、有抱负,扎根祖国,奉献自我。我们的青春故事,这才刚刚开始。

文字:崇实书院 王妍
图片:档案馆
编辑:腾飞工作室 党佳璇 高慧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