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作为影响人类文明的世界名人,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但是留学生要了解孔子,还需跨越历史和文化的鸿沟巨壑。为了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西安交大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专业15级的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原著。在学习过《论语》的部分章节以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左:李娜(乌兹别克斯坦) 右:刘小雪(芬兰)
来自芬兰的刘小雪童年的时候爱听父亲讲中国故事,除了齐天大圣,她也第一次听到孔夫子。“随着对孔子的更多了解,我的内心更不能平静,我为他的伟大和睿智而折服。学习了《论语》以后,我把谨言慎行和见贤思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虽然童年时我更爱听齐天大圣的故事,然而现在孔夫子却使我感到最震撼。”
美国学生金有祉说:“孔子的思想无论是从前或者现在,都影响到社会的许多方面。当前人类社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尝试采纳孔子的想法而得到解决。”
英国学生露比谈到,“看懂孔子说的话以后,最佩服他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性格。读莎士比亚对英国人来说已经是古代英语了,孔子生活在更加古代的时候,能读懂这些用古代汉语写的句子,我很激动。”
左一:张丽(乌兹别克斯坦) 右一:雷奥(法国)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张丽和李娜姐妹俩在课堂学习之外,认真研读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李娜还将儒家思想研究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
韩国学生卢庆来提到:“《论语》听起来是一部高深的书,但是书中写出了孔子和弟子深厚的感情,对孔子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都描写得很生动,这是这本书很有意思的部分。”
同样来自韩国的金大训说:“‘哲学’这个词是19世纪末日本学者用汉文对英文philosophy的翻译,此后这个概念才被引进中国,‘哲学’也似乎成为西方的专有物。孔子所思考和探讨的,是生命的本质问题,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亚洲的。有孔子这样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我们东方人的骄傲。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还需要物质以外的东西,这正是孔子所说的精神上的快乐。学习孔子,我们就应该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
2015级汉语言同学在《诗经》主题小镇诗经里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老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他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反对“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在授课过程中,他也非常重视跟弟子的交流切磋,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事面向留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系的教师们注重孔子所提倡的启发、思考与师生互动,积极关注语言教学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动机激励模型(教学过程始终注意引发好奇和探究兴趣),到罗瑞兰德模型(课堂活动注重设计循环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再到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模型(设计分析、评价、创造等利于锻炼学生高阶思维的课堂活动)和戴尔经验之塔模型(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和讨论的学习活动,避免被动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归纳法、演绎法,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教学法等等,大家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成长就是教师们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