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入驻初期发展困难,在裁员和坚持之间艰难抉择。幸亏有秦创原提供场地、人才公寓和创业资金补贴,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如今,西安交通大学研究3D人脸识别的李慧斌教授团队已顺利完成从“不擅长做产品”到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转型,营业额实现了显著增长。受益于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政策,越来越多的高校科技成果走出“深闺”,转化为市场“金果子”。
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建立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加快深化高校科技改革,建机制、强基础、搭平台、促融合,有效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转化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近3年,全省高校签订技术合同4.9万余项,成交金额255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40%。科研人员以作价入股等方式创办科技企业800余家,一批高校孵化企业成功上市。2023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中,陕西上榜高校8所,位居全国第4。
强化政策牵引,激发创新转化动能
陕西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与高校班子年度考核、招生计划分配、财政资金分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及平台项目立项等挂钩,推动高校修订出台相关制度文件163项,形成激励创新、促进转化的政策群,推动全省10.5万余项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3.2万余项成果实现转化,620人凭借转化贡献晋升职称。
在秦创原建设、“三项改革”牵引下,陕西高校持续优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路,探索形成“一校、一港”“研究院+公司”等一批科转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与220余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84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西北工业大学以“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以来,转化专利700多件,新增成果转化参股企业50多家,吸引社会资本超20亿元。
搭建平台桥梁,启动成果转化加速器
“受益于‘三项改革’,我们不仅顺利成立了公司,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我所担心的身份、资金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作为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的第001号项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彦峰领衔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仅用4个月就实现了从技术“书架”到产品“货架”。
近年来,陕西像张彦峰这样的高校科研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有800余家,超半数落地秦创原。陕西科教资源丰富,科研成果数量可观。为推动更多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陕西多措并举打通转化通道,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转成功”“转得好”。
陕西建设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推动西安市新城区、长安区政府部门与域内高校开展联合共建,构建环大学创新经济圈。联合创投机构和科转专业服务机构等,举办3届高校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遴选,分产业、分赛道举办成果路演80余场,“以演代评”挖掘高价值创新成果1000余项,促成校企签订技术交易合同金额6.64亿元。
打造高校三级技术经理人队伍,遴选省级高校技术经理人108名,指导65所高校组建了860人的校级技术经理人队伍,鼓励引导科研项目团队设立科转专员723人,并将高校技术经理人职称评审纳入工程序列,单独设置评审条件。
高校也纷纷搭建平台对接资源、加速成果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科技创新新生态
“我们加强高校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赋能产业发展。”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朱晓冬说,省教育厅修订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增设政企联合资助项目,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答题,加强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科技攻关,近3年设立服务地方项目275项。
依托优势学科,陕西布局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103个、工程研究中心143个、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34个,支持高校与“链主”企业等联合共建、协同攻关,实现科技供需零距离对接。
陕西围绕重点产业链和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对应梳理编制重点产业链高校创新平台团队对接耦合图谱,梳理科研平台和团队442个,同步整合全省高校优势资源,首批组建“传感器与物联网”和“石油化工”两个重点产业链创新联盟,探索建立企业主导、高校策源、学科支撑、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新机制。
政校企同向发力,陕西科教资源潜力加快释放,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本文节选自2025年01月18日《中国教育报》第1版
报道链接:
https://share.app3.jyb.cn/paper_d/d288fbcc9f086f10802819ebcdf2976e?from=VjZDc29lWmRlREZnUWRtcXVVam1CRjBybUJoeVpzYnZCejJxd0RaeHNoci83TUpvdXVkYjFham5HUnVYUS9Z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