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对我说,我当个科室主任太拼命,身体要紧。熟悉我的人大概知道,我的睡眠时间平均每天4—5个小时,但我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我感到总有一个声音让我不停向前追赶,那就是当医生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念。
从事临床工作近34年,我给患者看病却“越看胆子越小”,因为随着鉴别诊断的范围越来越大,没有较大把握不会轻易下结论。带团队、带学生,越抓细节可能发现的问题越多,喜悦来得更迟了。
当医生时间越长,见到的疑难罕见病会越多。因为有一些名声了,许多疑难病患者就慕名来找你,这时候你就有压力了。很多疑难罕见病你并未见过,这也促使你不断去查资料学习。
我们曾经收治了一名患者,整个面部看上去都比较怪:两只眼睛是“凸”的,双侧腮部是鼓起的,而且都不对称,下颌长满了不平整的肿块。一问病史,患者仅两只眼睛就做过几次手术,腮腺也做过手术,辗转求诊十几年都没弄清楚病因。后来我发现,他面部长肿块的部位有个特点,都长在泪腺、腮腺、颌下腺等腺体部位。所以我第一次查房就提出,这个患者咱们不仅要关注肺部的疾病,他可能还有一种病叫IgG4相关性疾病。果然,通过取活检最终确定他患有IgG4相关性疾病,这属于罕见病。还有一个县医院收治的患者,嘴唇厚,舌头肥大,下肢肿,乳糜胸腔积液,要求会诊。我一看,立马就想到了一种罕见病叫黄甲综合征,很快就确诊了……
所以,只有当知识库储备够足,临床碰到这样的案例才能马上得出结论。多年来,见了各种疑难罕见病例,有一些病例就沉淀在心里变成一个个“问号”。我不管走到哪儿都会拎出来找答案,越到后面就越发现自己做得远远不够,必须不断努力去探索。
同时,我对学生、团队都非常严格。每天深夜12点半到1点左右,我会给每个学生打去“语音电话”,督促他们要只争朝夕。这是我带学生的方式。老师培养学生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放羊式”,学生来报个到就再也不见了;第二种是“人盯人”。我的方式是第二种,我的目的是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一起来搞研究,这样才能出成果。同样,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也比较明确,谁做哪个题目定好之后,大家围绕自己的题目查资料、做实验,给谁布置的任务说好一周后汇报就必须汇报,这是执行力的训练。
毕业30多年来,我都是以临床为主,同时做科研,不断在肺癌研究领域积累经验并不断升华。我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引育高层次人才及更好开展临床转化研究。我深感呼吸学科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只有引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并开展转化研究,多年来在心里留下的那些“问号”才能得到解决。到时候它们可能就会变成新的发现,变成一个个“叹号”。
报道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800543.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