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中国档案报】继续发扬“西迁精神” 为国家发展贡献档案力量

来源:中国档案报 日期:2020-05-04 10:00 浏览量: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参观了西迁博物馆,勉励西安交通大学师生“继续发扬‘西迁精神’”。为什么要建西迁博物馆?西迁博物馆中有多少珍贵档案?它们是如何被挖掘出来的?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制作的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交大西迁第一楼》背后有哪些故事?近日,国家档案局经科司项目处处长王红敏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博物馆馆长吕青。

问: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您当时在现场吗?

答:在现场,当时内心非常激动,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无比自豪。

问: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并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表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次总书记在学校接见了这些老教授,勉励西安交通大学师生“继续发扬‘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扬“西迁精神”?

答:2005年,学校将“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2018年7月,中组部联合中宣部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深化了“西迁精神”的内涵。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调研,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西迁精神”的高度肯定和内涵升华,也是对新时代知识分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殷切希望。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以更高的站位、更准的定位、更大的作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西部建设、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问:1955年,国务院决定把在上海的交通大学迁往西安。1956年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完成一个新校区的建设工作?校区建设档案管理情况如何?

答:从1955年4月决定西迁至1956年8月,校区中心大楼、食堂、宿舍等10万平方米首批基建任务逐项完成。9月10日,西迁师生顺利开学,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新校区的建设工作,我认为有3点:一是离不开党中央、高教部、上海市、陕西省、西安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他们为迁校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离不开以彭康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的精心部署、率先垂范,在迁校工作中凝聚起团结一致、上下齐心的强大合力;三是体现了交大人坚决贯彻中央决定,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雷厉风行、打起背包就出发的爱国爱校精神和开拓奋进的坚强意志。

目前,西安交大兴庆校区馆藏建设项目档案共计7006卷,其中1955年至1965年迁校早期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工厂及员工宿舍建设中形成的项目档案共计190卷,为学校的规划设计、维修改造、装修加固等工作提供了最原始的技术参考信息。

问:为什么要建设西迁博物馆?

答: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更好地传承“西迁精神”,学校启动建设交大西迁博物馆,并于2018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面向社会开放,至今已接待校内外来宾逾22万人次。当前,西迁博物馆已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涵养初心使命的精神家园。

问:在西迁博物馆举办的西迁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中有多少档案及实物?这些档案来自于哪里?

答:交大西迁博物馆举办的西迁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中共展出图、表、实物2200余幅(件),其中实物有470件(套)。展出的实物主要来源于档案馆藏、师生校友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等。位于西迁博物馆二层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关于交通大学迁校专题会议上的讲话”文献(1957年6月4日)和交通大学校牌最为珍贵。前者彰显了党中央决定交大西迁的良苦用心,后者于1956年随交大师生迁至西安,是交大文脉传承的重要体现,二者可称镇馆之宝。

问:据了解,西迁博物馆接受了一些捐赠,请介绍一下捐赠情况?在捐赠过程中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吗?

答:2018年至今,交大西迁博物馆陆续收到了多位校友、教职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实物捐赠。这些实物主要包括老教授捐赠的教案、手稿,校友捐赠的奖状、著作,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与交通大学相关的实物等。

在藏品中,有交通大学校友捐赠的一张粉红色的乘车证,这张乘车证是1956年交大师生乘坐西迁专列迁往古都西安的重要历史见证。车票上方“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几个字体现了交大西迁的使命与担当。

西迁博物馆二层的西迁专列展区中,有交大著名材料科学家姚熹院士捐赠的一个棕红色的樟木箱子。樟木箱子是学校为西迁教工专门定制的,由总务部门搬到西安,是学校保障师生西迁“创业”的生动体现。二层还有机械系卢振荣教授捐赠的一台1908年产于意大利、由英国组装的英文打字机。据说当时上海外白渡桥上的英文就是卢振荣父亲用这台打字机打印的,卢教授家祖祖辈辈都是上海人,他父母非常支持卢教授响应国家号召,前往西部建功立业,临别之际他父亲将心爱的打字机赠予卢教授,让它陪伴着卢教授在西安继续进行教学科研。西迁初期,校园内物资匮乏,这台机器也承担着学校信件打印的任务。这样一台精致小巧的打字机,承载着的不仅是交大支援西部的决心,也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来不曾缺失、从未断绝的家国情怀。

问:学校档案馆在西迁博物馆建设、布展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交大内迁西安时,学校曾将相关档案资料打包运至西安。西迁博物馆里,不论是展陈平面内容的呈现,还是珍贵的西迁决策文献、历史照片和实物等,大都来源于学校档案馆。在接到筹建西迁博物馆的任务后,学校档案馆领导精心筹划、积极部署,专门组建了西迁博物馆建设工作小组,学校档案馆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从调研、档案资料的挖掘、脚本的撰写,到最后的展陈设计与施工、讲解等,大家共同见证了西迁博物馆的诞生。

问:在去年国家档案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征集活动中,《交大西迁第一楼》荣获一等奖,向贵校表示祝贺。该作品是如何制作的?

答:谢谢。“交大西迁第一楼”指学校的教学中心楼,于1956年建成,沿用迄今逾60年。据档案记载,1956年9月10日,交大内迁的第一届学生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开学典礼后,就开始在中心楼内上课,这是交大西迁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2014年,包括中心楼在内的交大主楼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怀着对这段历史的景仰,学校档案馆参加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活动,也是第一次参加。学校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非常重视,亲自策划布置、协调推动。学校档案馆负责脚本的撰写,学校宣传部广电中心负责视频制作。学校档案馆工作人员通过查找交大中心楼建设的基建档案,翻阅学校档案馆之前编撰的《西迁亲历者口述史》以及大量西迁时期的档案资料,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脚本撰写工作,并配合学校宣传部广电中心对馆藏档案进行深度挖掘,最终如期完成了微视频的制作和报送工作。

问:在拍摄过程中,有哪些体会和经验?

答:首先,真情实感最动人。“交大西迁第一楼”是交大人爱国奋斗精神的缩影,是“西迁精神”的生动诠释。拍摄团队在拍摄时,被西迁前辈的创业激情、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所感动,整个拍摄过程也是思想受教育、精神受洗礼、情感再升华的过程。第二,扎实系统的档案工作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第三,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使拍摄工作得以高效完成。通过此次拍摄,我们也体会到,讲好爱国奋斗故事,传承时代精神,档案工作大有可为。

问:从交大西迁到西迁博物馆的建设,学校档案部门一直围绕学校重点工作、重大建设项目开展档案指导与服务。下一步,学校档案工作还有哪些新规划?

答: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收集,目的是利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探索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更好地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档案服务;进一步加强对档案资料的挖掘和研究,发挥其参谋助手的作用,以史资政,以史育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学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国家建设作出档案人新的贡献。

原文刊载于2020年4月30日中国档案报第3版

报道链接: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20-04/30/content_305070.htm?from=timeline

文字:王红敏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