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华商报】施秉银:武汉保卫战中的三秦英雄

来源:华商报 日期:2020-03-26 11:25 浏览量:

任何时候看到施秉银,他总是温文尔雅,从容不迫,即使是面对最棘手的患者,即使是即将踏上前往武汉的征程。虽然困难重重,虽然危险万分,但在他的眼里,只有无怨无悔的医生责任、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他是逆行勇士,尽全力挽救每名患者生命

施秉银,1959年生,中共党员,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37年来,他以院为家,竭诚奉献,始终坚守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一线,先后荣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中国医师奖、全国医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荣获陕西省第六批“三秦楷模”荣誉称号。

2月5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施秉银率领西安交大一附院142人医疗队抵达武汉。“我要求我们团队提前去。早去一点,就可以早一点投入一线救治,挽救更多的生命。我们不仅要参与临床救治,更要为国家提供疫情防控的方案和建议。”临别时他这样说。从走上抗疫战场的那一刻起,施秉银一直在夜以继日地战斗,率领团队与时间赛跑,全力救治患者,为“武汉保卫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抵达武汉后,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七、八病区。两个病区共64张床位,主要用于接收危重患者,任务非常艰巨。“挽救每一名患者的生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这是他在武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此,他每周至少走进隔离病区一次,亲自参与重症患者的诊疗救治。带着自己对病例的分析和思考,施秉银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指挥部提出成立“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率小组”,建议被采纳。该小组由施秉银担任组长,集合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复旦中山医院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力量。每天针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经验、形成分析报告,指导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对降低病死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施秉银还在医疗队建立了重病例讨论机制,每天晚上7时至8时对医疗队管理的危重症患者进行讨论。医疗队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请西安本部的专家一起讨论。

截至3月24日8时,医疗队共收治患者119例,87例已治愈出院,其余多数患者经治疗都转危为安。“现在的任务就是继续管好每位患者。”目前仍带队坚守在武汉抗疫前线的施秉银说。

37年坚持临床一线,牺牲休息时间网络义诊

37年如一日,施秉银始终坚持患者至上,急病人之所急,解病人之所难。他是内分泌领域的名医大家,但却是最没有“架子”的一位名医。当患者挂不上号的时候,他可以在微博上免费“看病”,粉丝无数。

少年时,施秉银就立志要当一名好医生。1959年,他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他亲历了家乡缺医少药的状况,治病救人的种子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1977年高考,施秉银的志愿全部填的是医学院校,当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原北京医学院。1983年,施秉银自毕业后,放弃了优厚的工作条件,回到他牵挂的西北,扎根西安。

37年来,施秉银坚持在临床一线,诊治的病人不计其数。他是我国最早一批掌握甲状腺穿刺细胞学诊断的专家,多年来,他先后为3万多位患者进行了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和细胞病理学诊断,为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为疑难患者带来康复希望。由于他医术高、名气大,很多患者慕名而来,专家号网上预约往往一分钟之内就被抢完了。为让更多患者得到医治,2006年开始,施秉银牺牲休息时间,利用网络为患者义务问诊。截至目前,他的微博上有近5万名患者粉丝。

作为一名医生,施秉银高度重视临床科研,将其视为攻克疾病难关的必由之路。多年来,他潜心内分泌代谢疾病领域的临床科研问题。经过4年多的攻坚克难,施秉银和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出恒河猴甲亢模型。通过对比试验证明,注射疫苗可使甲亢的预防率高达90%以上,标志着我国在甲亢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原文刊载于2020年3月26日华商报B02版

报道链接:http://ehsb.hspress.net/shtml/hsb/20200326/739592.shtml

文字:华商报 李琳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