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危机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应对。”在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香菊看来,要深入分析反思这次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和短板,及时评估已出台的财税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化危为机。当前应果断调整出台应急性强和有效管用的财税政策,以提升财税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治理效能。
李香菊认为,从短期看积极财税政策的着力点应是急需解困的政策,而不是刺激性政策,要把握好当前企业急需和长远需求的财税政策供给。目前暴露了前期出台的有些财税政策还存在针对性不强,远水解不了近渴,政策规定模糊,影响实际执行等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对返还社保政策门槛较高,如要符合产业政策、中小微企业、职工平均人数等限定条件,这可能会出现政策落实难、效应滞后等问题。此外,目前出台的税收政策规定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企业所得税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这无疑对有盈利能力、且竞争力强的企业是个利好,但它的实际效果将在未来8年里逐步显现。“当务之急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在这一两个月里没有收入或收入甚微,减企业所得税的作用不大,远水难解近渴。因此在疫中和疫后的经济建设中,重点必须为中小企业减负、纾困,出台务实管用的财税和金融政策,保企业,稳就业,化危为机。”李香菊这样说。
积极的财税政策如何做到更加积极有为?李香菊建议:一是要尽快落实好已经出台的财政贴息、大规模降费、缓缴税款等政策。二是要研究出台具有应急性、阶段性、针对性强的减税降社保费和住房公积金政策。重点应阶段性的适度下调增值税税率,帮助企业渡过眼下急需难关。这不仅加大了对一些行业复工复产的实际支持力度,同时也有利于将当前的应急举措和今后税制结构优化统筹考虑。三是提高疫苗研发、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企业所得税研发加计扣除的比例至150%,增强应对疫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对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财政,中央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合理筹集调度资金,加大财力保障,确保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同时要给地方政府更大的自由度,以利于其因地制宜解决当地企业和百姓面临的实际问题。五要适度加大预算调节基金的调入力度,集中使用部分中央部门存量资金,统筹用于疫情防控、保障重点民生支出。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加快资金拨付使用,确保疫情防控资金及时到位。六是建立国家应急防控物资的生产布局、科学储备及采购储备基金等制度。从长远看,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资金物资储备力度。
原文刊载于2020年3月2日人民政协报第2版
报道链接:http://rmzxb.bzzb.tv/shareart_2993184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