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4月8日,是依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由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支撑的实体学院。历经二十载,秉持“人居环境显特色、学科交叉谋发展”的办学宗旨,聚焦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工程与社会复杂巨系统问题,积极探索超学科融贯式的人才培养范式。

图1 师生参与设计的人居学院创新港“源居楼”
学院现有172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142人,教授43人,副教授71人。教师学缘丰富,专业涵盖土木与建筑、地质与环境、能源与规划、资源与气候,在全球气候变化、智慧城市、智能建造、建筑碳达峰与碳中和、人居环境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领域锐意创新。学院拥有人居环境科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4个、3门国家级和4门省级精品课程,为人居环境科学理念驱动下的人才培养实践创新提供平台支撑。

图2 学院本科精品课
学院学生在掌握本学科核心知识基础之上,通过跨学科选修土木、建筑、环境、信息、社会等领域的课程和综合实践训练,建立工程与社会的系统认知,具有跨专业系统思维和多专业协同能力。毕业生扎根城乡建设一线,在建筑设计院、工程建设单位和科研院所中担任技术骨干,善于应对复杂工程与管理问题,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忠恕任事的品行,被用人单位评价为“能啃硬骨头的人”,在企业技术创新与组织转型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

图3 人居学院多位校友参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
首创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
人居学院基于首批立项的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于2018年首创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该专业是在吴良镛院士"建筑-地景-规划"的学术融合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土木与环境学科,将仅在研究生教育的融贯拓展到本科教育的再创新。通过全院资源整合,组建跨学科本科课程团队,构建涵盖人居环境科学全领域的知识生产与转化平台,本着"快速迭代、动态优化"的创新理念,引导教师基于科研创新和反哺培育多学科交叉特色课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师生共创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建设的持续迭代升级。本专业开设7年来已有3届毕业生,培养方案已经更新迭代3版。
2023版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共设置“3+1”个专业方向,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念打造4个方向共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底座”,借助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建立并行“四柱”,设置跨专业交叉选修课、构建贯穿各方向的“顶梁”,从而将3个传统专业方向(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科学方向)与1个"土建+数字技术"新方向(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方向)实现有机融合,有效解决了在一个本科专业培养体系中实现超学科知识整合的难题,开创了新工科专业构建的新模式。
联手世界一流大学,打造建筑学国际化一流专业
西安交大建筑学专业于1986年创办,2007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在工程技术大类领域中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前列,其中建筑学全球第7(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比2023年上升3位)。2019年起,学校与米兰理工大学联手合作,先后设立硕士(2019)与本科(202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2024年建筑学专业(含传统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志着建筑学专业从传统办学向国际化培养模式的转型和跃迁。
本专业基于学校四十年建筑学办学历史,在绿色建筑、遗产保护等方向积淀深厚。国际化转型不仅带来了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也带来了意大利遗产保护、可持续建筑领域的学术思想,促成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及绿色建筑技术领域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与创新。建筑学国际化专业培养体系包含90多门课程,中方、意方、共建课程比例约为4:3:1,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建筑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升级,全球视野与跨文化领导力培养特色凸显,形成中西合璧"双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获得了住建部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肯定与支持。
问题导向,竞赛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多专业协同创新能力
学院在成立之初开设了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设计课,发挥学院土建专业齐全的优势,以建筑方案设计实践项目为载体,在院内跨3个专业组建学生团队进行多专业协同设计能力训练。十年经验凝练为《项目引领、多专业协同组织、注重团队合作意识与系统思维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得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第十六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近年来,在课程中融入校友企业资源,以基于BIM的多专业协同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第一课堂与竞赛相结合,指导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

图4 学生项目设计作品
2022至2024年,院通课“城市与人居环境实践”和建筑学“实体搭建”、“色彩”课程团队与解放门街道办通力合作,以PBL教学模式指导一二年级本科生实施城市微更新活动,展示了交大人居“有故事有温度”的改造风格,使原本破败的坤中巷成为网红打卡地,被多家主流媒体持续报道。

图5 城市微更新实践
近年来,人居学院高度重视第二课堂育人工作,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统筹创新模式,成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协同分管人事、本科、研究生的院领导制订全院双创教育工作计划,引导老师围绕本科课程和特色研究方向组建本研一体的双创指导团队,纳入学院“三项改革”专项工作,统筹实施相关成果培育,有效解决双创指导碎片化造成的低效问题。学院建成智慧人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组建各类竞赛教研室15个,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3项、教育学会榜单竞赛奖项十余项。
学院注重挖掘学科竞赛中的通识教育内涵,积极探索以竞赛为载体的实践型通识教育。以被誉为“土木皇冠上最璀璨明珠”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例,学院自2018年起每年举办结构设计校赛,坚持不限专业、面向全校选拔省赛、国赛队伍,累计参赛学生超五百人,遍及全校十几个学院。2024年竞赛教研室开出“结构设计思维与实践”全校通识选修课,推动课堂教学与竞赛训练深度融合,同年夺得结构竞赛全国一等奖,在竞赛型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

图6 结构设计竞赛
聚焦教师发展,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教改成果同步提升
自2017年实施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改革以来,学院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与创新能力培养置于师资队伍建设中心地位,建立了系统全面的教师培训体系,在“思源学堂”设立面向全院教师的“人居学院教师课”,发布系列教育教学指导微课,将沉浸式线上教学工具学习与师德师风培训、教改能力培训和各类教改申报指导工作深度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各类教育教学成果的产出。近两年,学院借助“三项改革”推动相关制度建设,建立了新教师入职培训办法,指导新教师快速突破教学改革关、竞赛指导关。

图7 “思源学堂”人居学院教师课界面
在课程思政方面,学院坚持将新工科改革与课程思政内涵建设融合式推进,2021年举办人居学院“课程思政”竞赛,设置课程思政案例类、课程思政综合研讨类、三全育人类、教师发展类四个主题,收到投稿140篇、做到了学院全员全覆盖,最终遴选竞赛优秀作品68篇出版《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汇编》,有效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全面提升了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

图8 出版课程思政竞赛案例汇编
新时代责任担当,牵头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学院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精神,依据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要求,于2023年11月与品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牵头成立了“全国绿色施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打破教育教学、技术研发、产业化壁垒,共同探索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共同体目前已有两百家单位加入,人居学院在理事会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围绕绿色施工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前沿需求,组建跨本科、专科、职技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创新团队,探索土建行业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创新和行业协同组织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教育强国中的责任担当,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

图9 牵头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优秀学生代表采访感言
金晨希,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保研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工程专业:
在人居学院的四年学习生活,让我深深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学院的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不仅倾囊相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启发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探索未知。正是这种充满智慧和激励的教学方式,让我不断追求进步,也让我对知识的渴望愈加深刻。
学院始终秉持学科交叉的培养理念,真正将不同领域的优势融会贯通,为学生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得以全面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在我们专业,老师们总是鼓励我们超越学科的界限,主动去接触和探索新领域。对有意参与科研的学生,学院不仅提供便利的资源,还赋予我们足够的信任和自由,让我们大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的实践经历,不仅让我更自信地面对未来,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成长源于探索与挑战。
如今回首这段旅程,内心充满感激与自豪。人居学院给予我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面对未知的勇气和开拓视野的能力。相信在这里,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汲取智慧的力量,成就更好的未来。我为自己曾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而感到骄傲,也期待未来的学弟学妹们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属于他们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