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西安交大一附院肾移植团队开启中国器官移植新时代

【西安日报】西安交大肾移植团队:冲击医学领域制高点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9-02-26 10:50 浏览量:

开展肾移植40年、肾移植专科建立25年、肾脏移植突破5000例……由薛武军教授带领的西安交大一附院肾移植团队,在这个被誉为近代“医学之巅”的高精尖医学领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开启了中国器官移植的新时代。

挑战巅峰 几代人孜孜探索

西安交大一附院肾移植技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老一辈泌尿外科专家周宪文、刘文善、王文楷、南勋义、陈勇等教授开创了肾脏移植事业。在肾移植起步阶段,老一辈教授掷地有声地说:“不把肾移植搞成,死不瞑目。”振聋发聩之言,甘为事业奉献毕生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一附院肾移植人。

1979年1月15日,他们成功实施了西北地区首例肾脏移植,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系统化的组织配型、药代动力学、高危患者移植、移植后实验监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在组织配型、多囊肾和肝炎肾移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进展。1987年3月国际上首创多囊肾施行肾脏移植不切除原病肾的技术方法,1987年7月国际上首先对尿毒症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施行肾脏移植。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移植医生”的全新理念下,肾脏移植事业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临床和基础研究等方面全面深入开展,移植规模不断扩大,移植效果不断提高。1993年成立肾移植科,1994年单年实施肾脏移植 108 例,进入全国前10名,此后每年肾脏移植例数均在100例以上。1999年成立“陕西省器官移植质量控制中心”,2000年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2003年与美国TERISAKI实验室联合建立“中国西北地区器官移植组织配型技术培训中心”。1999年开始先后开展了西北地区首例活体肾移植、首例胰肾联合移植和首例肝肾联合移植。先后指导和协助国内11个省区的23家医院开展了肾脏移植工作,促进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坚韧钻研 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作为一附院移植领域掌舵者,薛武军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引领着交大一附院肾移植团队向着移植领域的更高峰发起冲锋。截至目前已实施肾脏移植近5000例,患者年龄跨度在5至78岁之间,最长健康存活者已达30余年,是目前国内肾移植存活最长的患者之一;移植例数和移植种类均位居全国前列,整体移植效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一附院肾移植学科带头人,薛武军教授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首先建立低剂量免疫抑制治疗体系,解决了药物用量大、毒副反应多、效果差的问题,建立了肾脏移植低剂量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率先开展病毒性肝炎患者肾脏移植,突破了国内外尿毒症合并肝炎施行肾移植的禁区,建立了肝炎受者肾脏移植技术规范。首创多囊肾施行肾移植不切除原病肾的技术方法,攻克了国内外多囊肾移植前必须切除原病肾的技术难题,建立了多囊肾不切除原病肾施行肾移植的技术标准。创建了“微板法”交叉配型技术,国内率先根据组织配型策略选择供肾,预防了排斥反应发生,建立了国际先进的组织配型策略及预警体系。国内首先建立了移植后细菌、真菌、病毒感染综合预防方案,有效解决了感染发生率高的难题,建立了继发感染的综合预防体系。首次证明非T细胞系统在移植免疫中的重要作用,突破了T细胞主导排斥反应的理论,证明非T细胞免疫耐受和免疫适应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肾病和防治移植后继发糖尿病、原发肾病复发等的实验和技术方法。建立了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规范、操作流程和供受者“风险受益比”评估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受者的收益率、降低了活体肾移植供者的风险。开展了胰岛和人工生物胰岛及其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实验和临床技术研究。指导13个省市23家医院开展肾脏移植10000余例,带动了肝脏、心脏、肺脏和小肠等移植的开展,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器官移植工作具有示范效应。

2014年1月,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主持和独立完成的“肾脏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和负责人,薛武军感叹道:“这个荣誉是交大一附院肾脏移植科几代人共同的成果,是老中青医务人员40余年的坚韧探索的见证。”

谱写大爱 生命接力让更多患者受益

在肾脏移植工作中,除了一步步攻克技术性的难关,改变国人器官捐献的理念也成了难题之一。器官来源短缺是全球器官移植领域存在的难题,作为器官移植的第二移植大国,虽然移植水平和效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器官来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我国于2010年开始了器官捐献的试点工作。2011年,陕西省成为人体器官捐献的试点省份,交大一附院率先接过重担,作为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专家组组长的薛武军教授迅速组织团队开展工作。公民去世后器官捐献工作异常艰辛,薛武军教授和其团队成员处于24小时随时一级待命状态,在接到潜在捐献者信息后,必定第一时间赶到其所在医院开展工作,风雨无阻。

“器官来源有一部分来自脑死亡病人,但目前国家对于脑死亡虽有标准,但没有立法,所以对潜在器官来源的发现及捐献的实施过程异常困难,而比这更困难的是对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的改变,是对从心脏死亡到脑死亡认知过程的转变。”薛武军教授告诉记者,肾脏移植有专门的小组负责与脑死亡家属进行沟通,他们通常会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家属一开始会有抵触情绪,但在耐心的沟通后,家属会转变观念,同意捐献器官。“原则是及时和恰当的介入。对待情绪激动的家属,小组成员懂得进退的分寸。”

2011年12月16日,陕西省首例本省籍器官捐献的肾脏移植手术成功实施,此次器官移植共挽救了3名患者的生命,2名患者因此而重见光明,年龄最小的年仅17岁。至2018年3月底,一附院移植团队在薛武军教授的带领下已实施DCD(指依靠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供体而实施的肾移植)550例,公民逝世后捐献者来源的肾脏移植占到移植总数的85%以上。

“目前我们接触的潜在捐献脑死亡病人有1500多例,做成550例,基本没有发生因为捐献与家属或医院产生较大的矛盾或纠纷。”薛武军表示,虽然一些潜在捐献者家属会因为家属面临死亡还要谈及捐献而不满,但器官捐献协调员和医生会摆正姿态,多与病人家属沟通,多一句话少一句话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最终不管捐献与否,家属都能理解。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移植中心,这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薛武军教授说,圆梦的路上还面临更多挑战,未来交大一附院的移植事业将围绕“推介中国模式,培育中国体系,推广中国技术”这个发展核心,向“医学之巅”的高精尖医学领域不断发起冲锋。

原载于2019年2月22日 《陕西日报》08版综合新闻

报道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9-02/22/content_369919.htm?div=-1

文字:西安日报 姜泓
编辑:腾飞工作室 李亦诺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