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全周期保证人民健康,加快推近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当中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越走越近,全民健康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道新课题。而要实现全民健康,医院尤其是国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可谓任重而道远。作为西北地区大型三甲医院的一面旗帜,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是如何领跑健康陕西、服务三秦百姓的。
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企盼。
作为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直属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从百余年前创立、八十年前抗战到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就立足陕西,服务西北、乃至全国。今天,我们专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院长李宗芳,请他一起来聊聊交大二院如何助力“健康陕西”、添砖“健康中国”的那些事儿。
【谈传承】建院百余年 医者仁心始终不变
提起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未必人人知道。可是,如果说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地区百姓群众几乎是家喻户晓。80年的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这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用自己发展的脚步,致敬每个生命,助力百姓健康,为每位患者、每个家庭送上最珍贵的“健康祝愿”。
“我们医院是1937年在抗战烽火中为民族大义由北平转移至陕西来的。医院源起光绪二十九年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由国家教育部改创为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医科大学校,1928年并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中国第一所依靠自己力量创办的医学院,也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创办的大学附属医院。”说起医院的历史,李宗芳院长的言语里满是光荣与自豪。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全面爆发,为保护和抢救中国教育文化精英和民族文化精髓,保卫中华文化之根基,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奉教育部命令迁移西安,组建起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北平大学医学院改为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随迁重建并由此奠基了西北地区现代临床医学。1938年3月日本飞机轰炸西安,奉命再迁汉中,之后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历经时代变迁和图强发展,医院名称多次变更,由最初的西北联大医学院、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直到今日之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又称西北医院。八十年的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医院积淀出了厚重的文化传承和品牌影响,为西北医学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科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谈优势】打造重点学科建设 彰显核心竞争力
交大二附院传统特色闻名,优势专科林立,如今,每每有疑难病症,如受到皮肤病、骨病、泌尿系疾病、耳鼻喉病、感染病、眼病困扰时,陕西乃至周边省份百姓仍会首先选择西安交大二院。
据李宗芳院长介绍,西安交大二院现设有48个临床医技科室、专科病院和研究室,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其中泌尿外科、皮肤科、骨外科、消化内科、临床专科护理、地方病科(地方性骨病、心肌病、碘相关及甲状腺疾病)、麻醉科、呼吸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医学科均为国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评定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医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这些都是国家在区域内唯一认证的医学重点专科。骨外科、普通外科、呼吸内科、耳鼻咽喉科、血液内科皮肤病院、消化内科、眼科、泌尿外科、麻醉科同时也是陕西省卫生厅评定的陕西省医学重点学科和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中医肾病学科为陕西省中医重点学科。此外,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心外科、妇产科、感染科、医学康复科、重症医学科和老年保健等学科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方面均形成了各自突出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在西北及陕西省医学界中具有重要影响和学术地位,在广大百姓群众中也享有极高的认可度和良好的口碑。
医院的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发改委授牌的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生物诊断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围绕重大疾病,以精准医疗为导向,通过协同创新整合高通量基因检测、生物免疫细胞治疗等相关领域资源,搭建临床医学问题基础研究基地,整合区域内从事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研究的专业人才,形成了稳定的研发团队。目前,研究中心主要围绕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进行包括分子诊断、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在内的相关生物诊断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研发、转化及临床应用研究,建立从实验台到临床应用的转化通道和研发产业链,努力推进生物诊疗新技术新疗法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许多部省级专业机构,如卫生部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卫生厅下辖的耳鼻咽喉疾病、消化疾病、皮肤病性病、医学超声诊断、小儿外科、急诊医学科、手术室等7个省专科诊疗质量控制中心等也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领衔建立。西安交大二院用实力担纲陕西医疗排头团队,助力健康中国,护航一方百姓健康。
【谈人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以优秀团队提升服务能力
“人才兴院,创新兴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西安交大二院在历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坚持改革创新,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主线不动摇,为患者解难,走出了一条“以创新促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学科建设模式。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交大二附院曾拥有多位名扬中外的大师级人物,如历史上有中国现代皮肤学科奠基人蹇先器、儿科奠基人颜守民,西北现代医学的开创性人物妇产科教授王同观、耳鼻喉科教授杨其昌、内科教授李宝田、汤泽光,外科教授万福恩,眼科教授陈学穆等等,之后有国内著名的皮肤科教授刘蔚同、刘辅仁、邓云山,眼科教授刘新民、陈庆魁,耳鼻喉科教授张迺华、儿科教授隋式棠、妇产科教授叶瑞禾、赵淑錱、颌面成形学教授董淑芬等等,他们儒雅的学者风范、高超的学术造诣和诲人不倦的师承,为医院留下了生命至上的医德仁心,求实精研的优良学术传统。
医院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现拥有3600余名教职员工,其中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家达400多名,50多名专家教授享受国务院和陕西省特殊专家津贴;200名专家分别担任全国和省市级医学专业学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或常委、委员等职务,100余名专家担任着全国相关学科专业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西安交大二附院支持攻关、鼓励创新,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疗法,拨专款设立医院科研基金及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多年来已承担了数百项国家、部、省、市级科研课题,现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十五攻关项目、卫生部重点发展基金等科研基金的数千万元支持;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中标数和经费数连续名列全省前列。年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收录的高影响因子SCI文章逐年增长。近十年来著(译)有高水平的学术专著35部,获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3项。
此外,医院还长期与国际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学术界保持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协作机制,促进了对先进医学理论和技术的交流、吸收和引进。
无论是医院管理层,还是医护团队,二院人种种努力背后的出发点和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人才为中心,深化医教研成果转化,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力量,更好服务患者。”而雄厚的人才队伍是交大二附院始终保持区域先进水平的核心资源。
【谈创新】发挥优势开展多学科联合门诊 强化分级诊疗
2015年7月,陕西省正式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政策实施后,政府将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而非“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就诊。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后,将会对我国现行就医秩序产生重大影响。患者将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未来,门诊量不再成为大型公立医院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疑难急重症患者的诊疗质量”,这将成为患者、社会对大型公立医院的重要评价指标。
在分级诊疗政策下,大型公立医院的转型发展俨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针对新形势,西安交大二附院主动从方便患者和适应发展的角度布局,推出了专病门诊、多学科疑难病会诊、多学科联合门诊等三种创新的门诊模式,为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多学科(MDT)联合门诊的医生均为各学科有造诣的专家团队,通过多学科专家会诊的模式,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而避免单一治疗、重复治疗和过度治疗等问题。”李宗芳院长如是说。
我们了解到,目前,西安交大二院现在已经建成7个多学科联合门诊,包括消化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肺部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脑血管疾病多学科联合门诊、前列腺癌多学科联合门诊、呼吸睡眠障碍多学科联合门诊、结节性硬化多学科联合门诊、青少年肥胖多学科联合门诊等,此举为疑难病患者开启了通往健康的“绿色通道”。
举例来说,消化肿瘤多学科(MDT)联合门诊由消化内科、胸外科、普通外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研究室等组成,减少了单一学科对肿瘤诊治的局限性,使患者获得最佳诊疗方案和最大获益。
肺部肿瘤多学科(MDT)联合门诊由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放化疗、中医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等组成。学科优势表现在肺癌的早期诊断和中晚期化疗。在肺癌化疗方面,联合门诊创新性地将缓解率高、副作用小的方案应用于中晚期肺癌患者的化疗中,使其临床缓解率达到60%以上。
“有了多学科联合门诊,我们就能享受‘一站式’个性化医疗服务”,对于交大二院的多学科疑难病会诊中心,众多患者们如是评价。的确,多学科疑难病会诊中心,是该院长期坚守“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和服务理念的真实写照。此举不光使患者得到更及时、更准确、更有效的诊治,同时也更大程度上发挥大型三甲医院优势,提高了疑难病患者的就诊效率。
【谈科教】提升水平 加快医教研成果转化
“善奕者谋势,先谋者胜!”前段时间,西安交通大学张迈曾书记、王树国校长率团拜访国家卫计委,了解国家需求,谋划学校医学事业未来发展。围绕西安交大如何立足西部,服务国家需求,在培养医学领军人才的同时,大力为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单位培养急需的医疗人才;面向世界医学科技前沿,加强国际合作,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促进医工、医理、医管的交叉融合,持续提升医学科研水平,打造引领西部的医学发展平台,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服务丝路沿线国家,增加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此时正逢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履职,我们遵循交大改革新思路,密集深入调研各学科发展优势和方向,创新学科建设思路、理念和措施,这犹如源头活水,助推多项医疗创新技术,大力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一大批创新医疗技术和研究得以快速推进,不少疑难危重患者得以成功救治,使医院始终保持着百姓群众真正信赖的西北名院。
如今,交大二附院开展的多项医疗技术和研究已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如开展的嗅鞘细胞移植技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脾脏疾病的治疗、微创巨结肠与漏斗胸诊治、胃肠动力性疾病及酸相关性疾病的诊治等达国际先进水平;开展的关节、脊柱外科的研究和手术、微创泌尿外科、各种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难治性贫血、白血病、实体肿瘤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类疑难皮肤病诊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多种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复杂胆管手术与高位胆管癌根治术等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开展的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重症肝炎、超声介入诊疗技术、各种乳腺疾病、呼吸道疾病、脑肿瘤、眼底与泪小管疾病、疑难肾病、糖尿病合并症等的治疗水平居省内先进水平,多发病、常见病的治愈效果明显高于区域水平。医院医疗服务覆盖西北各地,疑难疾病的诊治范围达全国各地。
随着医院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大批新的医疗技术还将会大幅度的显现,也为医院巩固和实现“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奋斗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谈责任】重视社会责任 彰显医院公益性
医院自创立之日,就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健康为立院根本,始终坚持把履行社会责任定为义不容辞的天职。
无论是抗战烽火中的拯救保存和复兴中国医学科学、救治抗战将士,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随军救治解放军和志愿军伤员、培训部队医务人员;还是建国初期培训大批医疗卫生工作者,以及数十年如一日上山下乡巡回医疗、医疗扶贫、援助基层、或是援藏、援疆以及四十多年至今不间断配合国家外交派专家远赴非洲参加医疗援助,尤其在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抢险和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安康华阴洪涝水灾、发生闪爆、重大车祸、群体中毒伤害以及非典肆虐时,交大二院都能在第一时间组织抢险医疗队、派出医护专家权威指导、战斗在第一线。也正因此,医院多次受到国家卫计委、陕西省委、省政府、受援各省政府和省卫计委等各级政府及领导的高度肯定,也彰显出二附院人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大义情怀和使命感。
“用健康托起小康,协管基层医院,解决基层百姓看病难,是三级医院尤其是大型三甲医院的职责。不管医院的工作有多忙,我们都没有放松对这项工作的重视。”李宗芳院长说。
据李宗芳院长介绍,在交大二院近年来对横山、蓝田有效的对口帮扶,受到省上表彰,尤其最近对平利县扶贫工作中,医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扶贫点的贫困户纳入交大二附院与县、镇中心卫生院共建的“三级诊疗帮扶体系”中。患者既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高水平诊疗服务,又享受到基层医院较高的农合报销比例,同时,交大二附院不收取专家出诊费,而将这部分费用补贴给贫困患者,使贫困患者多重受益。
我们了解到,除了对平利县中医院的帮扶,近年来,交大二院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践行优质资源下沉,已经与黄陵县、户县、耀州区、华阴市、府谷县等107家县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协作体或进行医疗托管,基本覆盖全省各市及邻省部分市县。这种以切实行动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举措,实现了将国家医改和政府民生工程落实处,使百姓得实惠、县域医疗机构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以切身的行动推进全民健康,必将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大福祉。
【谈服务】大医大义 守护生命之光
“人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生命都应得到仰视。最大限度地发挥救死扶伤精神,保障每位患者在就诊时享有平等的就医权,是我们医者的职责,也是西安交大二院彰显大医大义、守护生命之光精神的体现。”李宗芳院长说。
刘女士回忆起发病时的情景,至今心有余悸。“我女儿才29岁,还没结婚,要不是交大二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后果我都不敢想。”原来,6月份的一天晚上,刘女士刚回到家,就发现女儿倒在地上,意识不清、重度昏迷。遂赶快送往医院,入院的当晚,二附院立即组织多学科的多位专家会诊,被确诊为抗NMDAR脑炎,经抢救术后患者已恢复。这仅是最近交大二院治愈抗NMN-MDAR脑炎患者的又一个西北首例。自上世纪四十年代首开西北首例颅脑神经手术、全国首例角膜移植后,交大二附院仅近年来就先后完成了国内首例极低体重新生儿手术、西北地区首例产时手术、国内首例长时间术中唤醒眶下肿瘤手术、西北首个开展小儿血液透析和多种血液净化技术联合使用、西北首例产时胎儿手术、西北首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救治成功、西北首例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国内首例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伴短食道修补术及多例西部或西北首例小儿外科手术、西北首例单孔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手术等多例西北地区首例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等许多例国内或西北领先的诊治技术。
而践行医者职责,守护生命之光,不仅在院内,也常常体现在院外。7月25日凌晨,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来自西安交大二附院的援疆专家高登峰副教授睡梦中听到需要医务人员紧急救治寻医广播后,立刻快速冲到1号车厢。对一名晕倒在地的维吾尔族女患者实施紧急救治,当协助对这名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服用自带药物后,高教授又对患者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待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高教授才返回自己所乘的车厢。
“护士长,我来上班时路过咱们医院前面的天桥,看到一个中年人颈部出血,他带有气管套管,没有家属,我现在先送他去急诊抢救!”肿瘤科李小宁护士长一早就接到科室护士苏佩佩的电话,他们急忙赶到急诊抢救室,直到经过抢救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安置妥当,苏佩佩她们才放心的离开了。
类似在路旁、地铁主动抢救路人的诊疗案例在二附院人身上举不胜数。很多您以为的新闻,其实只是交大二院医护人员的日常,身为医务工作者,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只记得“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正是因为服务质量好、诊疗水平高,很多患者都是慕名来西安交大二院就诊的。陕西省内乃至周边省份的患者,用一张张挂号单给西安交大二院点赞。医院门诊每天要接待5000-6000名患者,年门急诊量近200万人次,开放病床2200张,年收住各类病人8万余人次,常年呈饱和状态。晨起的朝霞和落日的余晖见证了医护人员的艰辛,西安交大二院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患者致敬,向生命致敬。
院长名片 李宗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暨陕西省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肝脾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