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思源讲堂>正文
思源讲堂

【团结奋斗二十大】马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2-11-03 09:37 浏览量: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高处、想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系统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学理上弄清楚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对于不断提高看家本领、提升政治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立场观点方法的丰富内涵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要从立场观点方法高度把握其作为科学体系的一脉相承的灵魂和原则,最关键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个基本点,将之作为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深刻依据原则。仔细分析,“六个坚持”有不同侧重:“坚持人民至上”主要强调价值论,“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胸怀天下”主要强调认识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主要强调方法论。正因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六个坚持”后强调“站稳人民立场……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分别对应的是立场观点方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立场是指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由此而持的态度。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哲学党性的体现。“坚持人民至上”深刻体现了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诉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共出现177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文简称“新时代”)十年来,党中央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人民至上成为鲜明的价值主线。

根本立场决定其他立场。在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上,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的中国立场、实践立场、战略立场、全局立场、长远立场等更多立场,就融会贯通了。例如,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等,蕴含着深刻的中国逻辑。这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立场观点,也是指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仔细分析,中国立场是建立在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上,“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思想立场,本质上还是人民立场。另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并非抽象的人类立场,而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依然是人民立场的体现。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

观点是从认识层面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包括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点体系,既包括新时代提出的处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层面的认识观点,也包括实践中形成的具体观点以及蕴含其中的哲学观点。这些观点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属于立足中国的观点、放眼世界的观点、守正创新的观点,深刻反映了“六个坚持”中“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要求。

以新时代以来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正创新的理论观点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时,特别强调了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五个哲学观点。可以说,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观点,体现了原创性贡献。

具体来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是基于新时代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以中国实际为基点、以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为指引、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真抓实干而形成的实践认识和路径方法。群众观是立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基点,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就是经济等出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形成的为人民谋幸福的观点,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需求观、人民利益观、人民奋斗观、人民创造观、人民素质观。阶级观是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而使用的科学观点。新时代坚持阶级观,不是提倡阶级斗争,而是在伟大斗争中为群众谋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还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命运”。发展观是党和国家以发展规律把握方向、以战略思维谋划发展,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形成的哲学认识,包含着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认识论和转危为机的辩证法。矛盾观体现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各种不同矛盾,直面、管控和化解矛盾,紧扣矛盾推动发展的认识观点。掌握了上述哲学观点,有助于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点体系,最终目的是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方法就是世界观的应用,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毛泽东曾形象地把方法比喻为过河的“桥”和“船”。“我们不但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在方法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提高思维能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重视调查研究、发扬钉钉子精神、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形成了系统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是对方法论的深刻总结。确立科学的方法论,可以“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里的科学思想方法,体现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方面。

例如,战略思维就是立足两个大局,善于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方法,提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战略谋划。历史思维是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视角审视问题,体现了以大历史观为基础的强烈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是将辩证法运用于科学谋划和实践之中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掌握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破与立、变与不变、“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辩证法,提供了在矛盾纵横交织中抓好“牛鼻子”、处理复杂问题的典范。系统思维是将事物结构、元素、功能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分析和布局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对如何把握事物结构要素、配套组合、协同联动、定位定标定法提供了重要指导,并结合当今处于创新时代的总特征,形成了开拓创新、因时制宜、知难而进的创新思维。法治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权利和责任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充分体现了法治思维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还从把握“最好”和“最坏”的“两点”、“量变”与“质变”的临界点角度,提出了底线思维,还在“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精准施策、目标精准、任务精准、过程精准、用人精准的工作实践,贯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思维”。

“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用具,而是自然的和人的规律性的表现。”思想方法不是纯粹的思维范畴,而是生动实践的工作体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上述思维方法是围绕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而形成的科学方法论,要深刻领会和自觉运用。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灵魂问题、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价值的要害问题,更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问题。“六个坚持”充分说明,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本质上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经典作家虽尚未明确使用“立场观点方法”的命题,但在论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时,实际上蕴含了这一论题。“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命题是毛泽东在1937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首先明确提出的。这一论断将三个词并列使用,是为了体现三者属于总体性范畴。所谓整体性,就是指理解、把握、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必须与其他两个方面相联系,否则就有可能偏离甚至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实质。在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时,要看到以下特点。

(一)立场观点方法的层次性

层次指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所形成的等级,其中高层次以低层次为前提。层次性揭示了物质存在的形式,也揭示了思维体系的表达样式,即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立场观点方法虽然并列使用,但毕竟属于三个不同要素,存在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层次性上。即从立场到观点、再到方法是层层递进的,立场是观点和方法的基础,观点指导着方法。具体讲,立场居首位,观点第二位,方法第三位;立场是立足点,观点是连接点,方法是落脚点。

从立场观点方法的层次性出发,要求在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时,要从“六个坚持”的相互关系出发,遵循“根本立场—核心观点—重要方法”的逻辑关系。从“为了谁”的高度把握人民立场,然后分析“谁是人民、如何依靠人民”的具体观点和准确方法,这样才能理解立场上的“坚持人民至上”,观点上的“坚持守正创新”,方法上的“坚持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九部分第一段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段中的前两句围绕“江山和民心”,属于立场层面;第三、四句围绕怎么看待“治国利民”,属于立党治国的观点层面;第五句讲具体怎么做,围绕“保障改善”,属于解决民生的方法层面。显而易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一脉相承的“脉”,就是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利、谋幸福。

立场观点方法的层次性强调三者的区别,不能把立场当作观点、把观点当作方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奋斗目标”是立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观点,“精准扶贫、垃圾分类”是方法;“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是立场,“治理现代化”是观点,“协商民主、机构改革”是方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立场,“民生就是经济”是观点,“双循环”“扩大内需”是方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立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观点,“生态治理、绿色低碳”是方法。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从立场观点方法的层次性中加以把握。

(二)立场观点方法的依存性

层次性和依存性是密切联系的。层次性讲的是差异性,依存性讲的是决定性。立场不正确,认识必然不会正确;而立场正确,认识不一定正确或不一定完全正确。认识不正确,方法一定不对头;认识正确,方法也有可能不对头。三者中最关键的是立场,以公正为立足点,以公正的态度观察、处理问题就成为公正立场;以客观为立足点,以客观的态度观察、处理问题就成为客观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要求首先要站稳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站在人民大众、科学客观的立场,就会正确评价社会主义的价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就有了正确观点的指导。如果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就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

立场决定观点,但不是简单的等于观点。立场正确,如果观点方法不对头,同样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例如,新民主主义时期,以解放人民为目的,在如何夺取政权上,还存在“农村包围城市”和“城市中心论”的根本区别。作为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以哪部分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当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为中心?以人民的精神需求还是物质需求为中心?这些都带来一系列观点和方法层面的问题。如果不在方法层面实实在在解决人民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没有科学的方法和观点,立场也会成为空中楼阁,这说明了立场观点方法的反向决定关系。

明白立场观点方法的依存性,有助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各个论断之间的因果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段话既有立场,也有观点和方法。从宗旨看,“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是一个总体性、一般性概念。如果不落实到现实中的“群众”,“人民”容易成为抽象范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这一段表述在立场层面使用的是“人民”一词,在方法层面使用的是“群众”一词。这样一来,“人民”就具体化为现实的“群众”,从而可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施策的方法。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情省情县情乡情,强调“精准扶贫”“精准思维”,从而“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立场观点方法的贯通性

在依存性、层次性的基础上,立场观点方法还呈现出贯通性特点,即三者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相互贯通。立场作为价值导向,是观点和方法的引路人;观点作为认识世界的窗口,交织着立场和方法的共同因素;方法作为实践策略,蕴含着立场与观点的价值体系与认知结构。三者仅在于揭示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并非实质性差异,使三者相互贯通的是唯物辩证法。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一般而言,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等构成的辩证唯物主义,以及解释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体系、精神动力、历史主体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些原理既唯物又辩证,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是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的根本所在。

例如,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深刻论断,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科学原理中找到根据。社会革命侧重经济社会层面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自我革命则是完善上层建筑。再如,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要从“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原理中找到依据。在经典作家的论述中,转化是与斗争性和同一性同等重要的范畴。习近平强调斗争精神,目的是以斗争的形式推动矛盾(例如危与机)转化,趋利避害、转危为机、赢得机遇,在斗争中推动发展,在斗争中确保安全,在安全中推动斗争。另外,在伟大斗争中实现危与机的转化,不但要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明方向、观大局,更要以精准思维、底线思维把关键、抓具体。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民立场。可见,通过理解矛盾这把金钥匙,发现“人民至上、社会革命、自我革命、伟大斗争、辩证思维”是一个整体。这无不启发我们要自觉掌握辩证法这一“革命的代数学”。“只有学会辩证地分析和比较从局部到全局、从眼前到长远的发展形势,学会辩证地认识和比较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学会辩证地思考和比较历史的和现实的发展经验,才能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放到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的大形势、大趋势和历史经验之中去考虑、去研究,才能作出正确谋断和决策。”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体现

上文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立场观点方法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立足“六个坚持”这一基本点,通过找到立场观点方法的主线,可以明显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主要内容上、范畴关系上、重要论断上都具有明显的整体性。

(一)主要内容的整体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一般而言,我们将“十个明确”作为核心要义,将“十四个坚持”作为基本方略,将“十三个方面成就”作为实践体现。上述方面内涵丰富,如果仅从文字表述看,“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之间的一些内容有貌似“重复”的感觉。其实,如果找到了贯穿在这些论述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会发现其内含的深层结构。

以“党的领导”为例:“十个明确”中第一条的核心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主要从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的高度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的关系,要旨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本质上属于价值论和立场问题。如何将之体现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十四个坚持”中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分别给出了答案,这里的“工作”“军队”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属于观点方法层面的表述。“十三个方面成就”中的“党的全面领导”则是生动实践和效果体现。这样一来,“党的领导”的全部内容就在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构成了有机整体。

由此可见,“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一个整体。“十个明确”是理论上的回答,要明确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回答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讲方略、办法、路径,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十三个方面成就”则是实践的印证。“十个明确”中每个“明确”之间也有整体性,第一个“明确”统领其他“明确”。“十四个坚持”中每个“坚持”之间、“十三个方面成就”中每个“成就”之间,以及“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之间均存在整体性。如“四个全面”始终贯彻在“五位一体”之中,是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两者呈现出体用关系。

(二)范畴关系的整体性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反映,是思想的凝结。一门学科的成熟有赖于理论体系的成熟,而理论体系的成熟取决于范畴体系的成熟。在一般意义上,范畴可分为基础范畴、核心范畴、基本范畴,类似于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即立场、观点、方法。如果将理论体系看作一座大厦,那么基础范畴是地基,核心范畴是支柱,基本范畴是砖瓦,共同构筑了思想大厦。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很多,包括物质、意识、联系、运动、发展、认识、实践、矛盾、现象、本质、必然、偶然、形式、内容、归纳、演绎、原因、结果……可以按位阶排列,将“物质、意识”作为基础范畴,将“联系、运动、发展”等作为核心范畴,将“形式、内容、归纳、演绎、原因、结果”等作为基本范畴。再如儒家思想范畴体系中,“仁义礼智信”处于基础范畴,“恭、宽、敏、惠、孝、悌、温、良、恭、俭、让”则属于核心范畴。

在确定范畴的基础上,还需要厘清范畴关系。作为一种经典的研究方法,范畴研究由来已久,不仅包括范畴历史分析、语义语用分析,还包括范畴关系分析,分别侧重概念史、内涵、体系研究。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整体系,可以采用范畴关系分析,即按照立场观点方法的层级,确定基础范畴、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并进一步研究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例如“社会主义”“人民”是立论前提,属于基础范畴,“民生”“法治”阐述观点,属于核心范畴,“斗争精神”“精准思维”重在描述方法,属于基本范畴。

研究范畴及其关系,必须科学提炼范畴。为此,可以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某一重点内容进行提炼。例如围绕思想建设,可以发现“理想信念、初心、伟大建党精神、历史主动精神、民心、定力、自信、志气、骨气、底气”等范畴。也可以通过语词语法归纳,发现诸如“中国X、伟大X、新X、战略X”为构词方式的同类范畴。如“中国梦、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形象”“新时代、新征程、新局面、新机遇、新发展格局”“伟大旗帜、伟大变革、伟大复兴、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建党精神、伟大飞跃、伟大成就、伟大创举、伟大奋斗”“战略机遇、战略布局、战略方针、战略步骤、战略支撑、战略目标、战略思维、战略资源、战略定力、战略体系、战略方向、战略能力”等。

这些构词方式的系列概念,并非仅仅字面上的相似,而是蕴含一定的思维结构。比如“中国X”概念旨在阐发社会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呈现的中国特性和中国气质。“伟大X”概念围绕中华民族伟大、人民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展开,旨在彰显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客观认知。总之,在找到这些系列范畴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和逻辑推理,以立场观点方法为主线建构出范畴体系,有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三)重要论断的整体性

如果说范畴是思维的高度凝练,判断则是思想的具体展开。在把握范畴体系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将范畴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众多具体论断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断很多,如“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些表述言简意赅、高屋建瓴、思想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第二个答案”“归根结底是两个‘行’”“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五个必由之路”“五个重大原则”,无不蕴含着新论断。

领会这些重要论断,要站在整体性视角,分析内在联系。比如,“五个必由之路”是辩证的有机整体,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前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指引,坚持团结奋斗是力量之源,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强盛法宝,坚持从严治党是命运保证,其中包含着立场观点方法由高到低依次展开、相互贯通的逻辑。再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时代国家安全观”两个论断也是互为前提、不可脱离的,不存在没有国家安全的抽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国情”即“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也是统一的,这也导致了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不同。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分析一系列论断时,更要体现立场观点方法的贯通性。例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牵住牛鼻子”依次阐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两个维护”“主心骨”“关键少数”依次阐述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民生就是经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依次阐述的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总之,通过重要论断的整体把握,找到来龙去脉,厘清前因后果,有助于发现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层结构和逻辑体系。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立场观点方法整体性的价值

研究的目的是运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统一的,理论武装和实践转化是统一的。立足“六个坚持”这一基本点,从整体性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目的是把握思想精髓、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伟力。

(一)提高看家本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关于宇宙自身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方法论是人们如何应用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性的体现。人类历史上产生的很多学说,逻辑貌似完美,但和实践割裂,即立场观点方法相互分离。马克思纠正黑格尔辩证法的“头脚倒置”,实际上是纠正理念和现实的脱离,恢复了“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这一生动形式。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鉴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标尺。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进程中,是否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实践,是掌握看家本领的关键。

对此,毛泽东曾生动地讲:“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也是一个东西。”邓小平也强调:“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中,实现了观察形势、分析事物、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贯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此,要从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中,掌握精神实质,将之真正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实现真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增强政治意识: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统一

整体性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我们提高政治意识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作为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政治意识与世界观、方法论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政治意识意味着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判断力、深刻的政治领悟力、坚决的政治执行力。

政治判断力是价值判断、真理判断的统一。在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在生死攸关的重大历史关头的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包含着许多立足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其中不仅包括“两个大局”的时代判断、“三个前所未有”的总体判断,而且包含着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判断。“十年前,我们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由此做出了“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立场判断和行动选择。可以说,没有正确的立场,没有“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就不可能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

政治领悟力是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统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学会运用观点领悟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领导干部的八种能力,包括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都必须以政治领悟力为前提。只有悉心领悟,才能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相统一,而“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深入领悟和准确把握”。这是对是否真正讲政治、真正具备了政治领悟力的考验与检验。

政治执行力是实践能力、工作方法的统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落脚点是真抓实干,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十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都是在经受住各种风险、挑战、考验中干出来的。我们要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折不扣、对标对表、知行合一,做到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

(三)彰显实践伟力:学懂、弄通、做实的统一

整体性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我们领悟思想真谛、展现实践伟力意义非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是因为其理论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是最好的证明。从实践这一基点出发,我们要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上下功夫。

学懂首先是要学懂立场。立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左右摇摆、消极后退、理想缺失、信念动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一般性的知识掌握,是提升境界、修心铸魂的过程。学习的诀窍是找到立场,学懂的标准是转化立场。只懂了文本的含义,没有内化为正确立场,不叫真正学懂。“有了坚定的立场,才能掌握这个方法。如果尽是为个人打算,一辈子也掌握不了这个方法。”解决立场问题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始终紧扣“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在价值分析中发现立场原则,在把握规律中寻找立场,找准政治立场、公正立场、客观立场、真理立场、科学立场、中国立场,与功利立场、自利立场、抽象立场划开界限,然后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站稳意识形态立场、中华文化立场、教育教学立场、经济改革立场、社会服务立场等。

弄通的核心是要弄通原理。毛泽东曾指出:“真理只有一个。”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原理,要紧紧抓住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等哲学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在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取得的原创性贡献。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结合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贯通起来,然后再不断细化和厘清思维。例如,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论,要从社会革命的历史、理论、实践视角,弄通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辩证关系。

做实的关键是要有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首先要明白如何“做”,然后才能“实”,这是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需要注意的一个方法论问题。实际上,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建立在问题意识上的主观能动性。做实就是求真务实,“求真”和“务实”指以认识规律求得真知、真抓实干获得实效,少做与问题关联不大、不做与问题无关的无用功。实践告诉我们,有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对于我们事业的成败、工作的成效关系极大。如果方法不对头,那就很容易给工作带来损失。求真务实的关键就是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就是说,导向不是抽象的,我们要密切关注老百姓关心什么、认同什么、忧虑什么、期盼什么,以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牢牢把握“六个坚持”基本点,掌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问题的锐利武器。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发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字:马忠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