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学而”讲坛系列讲座第463讲在主楼D204如约开讲,讲座邀请到一群汉语流利的土耳其留学生——王成明、瑞子顼与何浩。他们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绍土耳其文化与风俗,正如歌词里写到那样——“我想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只有不断交流,博采众长,方能不断发展。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这样一群留学生,为我们介绍土耳其的魅力文化,未来我也希望能有更多这种文化专题的机会,让同学们能欣赏到各种不同的文化盛宴。下面,有请我们土耳其的同学们!”黎荔副教授简短的开场白致辞之后,“土耳其文化与风俗”的讲座便正式开始了。
“在我刚来到中国读书的时候,许多人会问我,你是土耳其人为什么你没有大胡子?为什么你的皮肤不是黑的?土耳其是不是新疆那边的?是不是巴基斯坦的?”首先登台的瑞子顼分享了他的经历。他表示,可能大多数人不太了解土耳其,其实土耳其也不全是大胡子,比如他本人,说完他耸耸肩以示无奈,风趣幽默的开场引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
接着,他播放了一个短视频合辑,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土耳其的文化魅力。视频中,是一座历史,现代与艺术相结合的富于特色魅力的现代都市。华丽肃穆的清真寺唤礼塔、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夕阳、卡帕多西亚的热气球、巍峨雄伟的连绵山脉、旖旎的海滩和波光粼粼的湛蓝海水,绝美的自然风光,充满朝气活力的人们,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体验。他通过视频和图文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土耳其传统艺术——“湿拓画”。轻轻滴落在水间的颜料渐渐随水波晕开,等到水上图画完成后,创作者将白纸盖在上面吸取颜料,然后将纸慢慢抽离水面,这种神奇的“水中画”就是土耳其奥斯曼时期的传统艺术,美轮美奂,其距今已经有700余年历史。
随后,王成明介绍了土耳其的历史文化,从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古典时代、突厥时代、大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再到土耳其共和国,对土耳其的历史地理文化做了个大概地梳理和讲解,娓娓道来。此外,他还介绍了土耳其文学、土耳其美食、土耳其美术等等,让人大呼过瘾!
接下来,瑞子顼介绍了土耳其奥斯曼时期的一些有意义的风俗。
“救济石”,是由一块大的石头打磨而成的,通常被放置在清真寺或者陵墓的角落中。是奥斯曼时期社会团结互助的象征,也能为贫穷之人打开一扇希望之门。富人们将一些财物或食物以匿名的方式放在这块“救济石”里,夜幕来临之时,穷人就拿走一些自己需要的财物。这种方式有效的避免了穷人的乞讨和富人的伪善与炫耀,促进社会的团结与互助。
土耳其奥斯曼时期,人们的门上都有一个粗门环以及细门环,这是为什么呢?瑞子顼介绍道,当时社会风俗,男性客人敲门用粗的门环敲,女性客人则用细门环来发出声音。屋内主人根据声音来判断来客性别,男客由男主人迎接,女客则由女主人出来迎接。
“责任本”又称“赊账本”,斋月期,富人们会到食品杂货铺,水果店等商店去清算赊账本,付清之前某些穷人顾客赊欠的债务,店主就会从账本中随便扯一页,记上“债务消除”字样。如此一来,欠债的数量、还债的人以及向谁还钱都无从知晓了,也是积善积德,做好事不留名。
除此之外,讲座中间还穿插了何浩带来的吉他弹唱和乐器“内”(形状类似中国的竖笛)的演奏以及有奖竞答环节,每答对一个小问题,都能获赠一个小礼物,大家的兴致很高,现场高潮迭起。
西安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土耳其语专业的学生还上台为我们分享了她所理解的土耳其文化,最后以一首动听的土耳其诗歌《我聆听伊斯坦布尔》收尾,款款走下讲台。
“闭上双眼,静静聆听伊斯坦布尔,树梢上轻轻随风摇动的枝叶声,熙熙攘攘巴扎里传来的市井之声,船坞传来的击铁声,鸟儿的扑棱声……”
虽然现场同学听不懂诗句的意义,但情能动人,当悠扬动听,富于感情的土耳其语一声声入耳时在场观众无不为之打动。
讲座后期,一位土耳其语的教授也上台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感受,他表示看到这样的活动,他很欣慰,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加强土耳其与中国学生的文化交流。
本次活动由人文学院、教务处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