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思源讲堂>正文
思源讲堂

“学而”讲坛:现代数字技术与中国古代雕塑文物保护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7-03-10 10:50 浏览量:

3月8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422讲在主楼B404举办。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的贾濯非教授为在座的同学讲述了当下数字技术对于文物修复和保护的重要作用。

在2016年年初,央视播出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其中展现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繁琐和细致的修复工作需要无限的耐心才能完成。在讲座上,贾老师也提到中国古代的雕塑师地位低下,他们中虽然有人留下了精妙绝伦的雕塑作品,但在当时也只能被称之为“匠人”,而且不能留下姓名。

而在今天的讲座上,贾老师主要向听众们介绍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来对文物进行修复的工作。这项工作首先是要先对文物进行3D色彩扫描并建立数字模型;其次是通过美术考古和宗教艺术的研究来进行数字模拟修复;再次是进行多媒体影视制作;最后结合传统造型方法和传统彩绘工艺来对文物进行逆向仿真重塑。

现代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国内文物的修复需求,而且也可以使得流失国外的中国雕塑“魂归故里”。贾老师介绍说可以运用这样的技术来采集国外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数据信息,然后在遵守文物法的前提下对此进行恢复。“这样可以使后人大致知道该文物的样子。”贾老师这样说道。

用数字技术记录文物信息固然可以使文物有机会恢复原样,但是这些技术记录的只是文物的物理特性,记录不了人的思想和感觉。贾老师在谈到3D扫描文物信息时这样表示。一件文物一般包含有艺术信息、3D造型信息和历史信息。而用现代技术却无法精确提取其中的艺术信息。因为这些艺术信息是需要人们去感受和体验的。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

贾濯非,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系主任,中国教育部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我校四大发明广场的《四大发明》组雕,以及北门的浮雕,钱学森像、盛宣怀像等等,都是出自贾濯非教授之手。曾两届四次获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两项建国六十周年雕塑成就提名奖,雕塑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

文字:人文学院 娄梦婷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