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在主楼A203进行了第349讲。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系社会学教授戴生岐针对目前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为在场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3.0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应对策略”的知识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
戴生岐教授讲到,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和虚拟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必须直面三个问题:一是网络世界的安全;二是网络舆论的趋势;三是网络电子技术的发展。他分析了网民在网络3.0时代下互联网意识形态传播中的几个心理问题:1、从众心理导致网络世界非理性现象;2、从众心理的本质是众从权威;3、群体行为极易诱发责任分散;4、群体极化导致远离真理;5、选择性注意也导致网络群体远离真相;6、群体逆反心理下舆情危机爆发的管理;7、网民的排解宣泄心理导致网络世界成为负能量集散地;8、惊怵猎奇是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又一个招数。他讲到,在这些心理问题之下,网民的社会角色失调,这就需要社会管控的参与。
戴教授说,2000年为门户网络1.0时代;2007年为网页、博客和微博唱主角的2.0时代;从2012年开始,我们已经步入以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为主体的3.0时代。这一阶段的传播规律就是点对点,点对多,多对点的立体化传播。从网民上网的行为分析,主要有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络文学、微博、网银、社交网络、旅行预付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要有积极的引导策略,一是培育积极的网络内容,使之成为学生信赖的信息源和提供商;二是培育引导主流的筛选动力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小群体亚文化圈内筛选话题;三是建立可控的协同动力机制,着意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和协同群体。
戴生岐,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系社会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发表文章100篇,其中cssci来源刊8篇,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10篇,其中有近2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全文转载或目录索引,发表专著或者主编社会学专著等12本。主持或参加省级学术会议十多场。在高校和社会公众学术平台做学术报告50多场。获得政府学术奖或学会学术奖20项。戴生岐教授主讲过哲学、政治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学、论语与道德经等十多门课程。共获省级政府或省级学会学术奖20多项。1995年荣获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带领长安大学辩论队赴北京参加全国第四次大学生广告电视辩论赛并获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