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晚,“学而”讲坛第337讲在主楼A204开讲。从事聚光太阳能学术研究四十年,发明三项科教仪器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的蒋均平教授为在座师生做了一场以“中华制历史及古天文仪器”为主题的讲座。此次活动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
讲座开始,77岁高龄的蒋均平教授指着身前10余台型号大小不同的地球仪向在座各位介绍道:“这些都是我多年来珍藏的宝贝,也许你们并不认为他们是宝贝,但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啊”。
讲座中,蒋均平教授介绍了他多年来通过对中华制历史的研究,推断出了中华三皇五帝断代史的时间坐标,并应用现代天文学基本方法,对历史失传的古天文仪器进行复原及展示。以制器(古天文仪器复原)说明中华古天文仪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考古进行碳14化测时间坐标,并结合典籍考证,三方互为印证,继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使中华有历可考的三皇五帝史向前推进2650多年。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伏羲根据河洛文化观测天象和地球万物变化,绘制先天八卦,创制五季十月的《上元太初历》。天文有“历”,人文有“史”,天人合一,天文与人文结合,构成“历史”。通常研究中华文明侧重人文史,而忽视天文历史。蒋均平教授认为更好的研究应该将天文与人文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顾此失彼。随后,他向在座展示了黄帝发明《盖天仪》复原工程、《圆梦中华元年书》碑的建设工程以及中国《黄帝王朝》十三代黄帝陵墓分布图展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法。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黄帝。黄帝造《调历》主要依据木星、太阳和北斗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定岁;依据晷影和阴阳地气之升降来定月,依据太阳升落来定日。所谓仰观俯察,就是把天象与地象综合起来制定历法,并命名为调历法。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
讲座最后,西安交大天文协会的成员和蒋均平教授共同探讨西方地球仪与东方地球仪的区别与联系,蒋均平教授最后发出感慨,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努力将天文和文人结合在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蒋均平教授,从事聚光太阳能学术研究四十年,发明三项科教仪器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由中国科学院及中央气象局对该三项发明进行产业化开发及全国推广。在现代实用天文学理论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已发明多项今古天文仪器,如《太阳高度仪》、《中华地球仪》、《黄帝盖天仪》、《黄帝制历天井仪》以及唐代的《黄道游仪》等,并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有关委托研究汉代天井岸遗址,进行十多年考古研究,认定汉天井遗址与汉武帝制“太初历”有关,目前中科院河南灵宝考古发现仰韶中期黄帝时代“天井遗址”,已印证上古中华制历的“天井”特征。多年来在甘肃天水、内蒙古托克手古城、陕西洛南大圣山、蓝田华胥陵、骊山人祖庙等地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考古调研,上古制历的“天井文化”之谜正在得到破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