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著名作家马伯庸受邀做客西安交大,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西就东成——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外来元素”的报告会,现场演绎传统东西方文化碰撞和历史探究的奇思妙想。
中国北靠沙漠,东临大海,西、南则群山覆盖,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中国与外界联络极少,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的中华文明极具特色。然而,外来文化的身影却也随处可见,如印度佛教在古代中国的盛行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平常所熟知的许多事物其实都是和外来元素交融而产生的结果。在这一背景之下,马伯庸老师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外来元素,令在场同学大开眼界。
马老师生动讲解了中国古代纪年法中的外来元素。中国古代纪年法除天干地支以外,同时使用太岁纪年法,这一纪年法在《资治通鉴》的开篇、屈原的《离骚》以及文天祥的诗词作品中均有出现。通过对太岁纪年法中使用词语的分析考证,马老师认为太岁纪年法其实来源于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在古巴比伦的天文记录当中,天空分为12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星宫。“其实最早发现这一关系的是郭沫若先生,他曾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提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由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马老师详细解释了处女座的演变过程,即在古巴比伦文明中,处女座的音译为“摄提格”——太岁纪年法中太岁位于寅位时的记法,充分说明了这一说法的可能性。
星座对现在的每个人来说都并不陌生,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早在隋代的佛经中就有了关于星座的记录。后来的很多中国经典古籍,也都有许多关于星座的使用记载,元代《三国志平话》中曾写道,诸葛亮夜观天象,看到狮子座有异动,便预知孟获要起兵发难,以及古书中提到巨蟹座紫气升腾等都与星座有关。马老师还同大家分享了处女座、双子座、摩羯座等星座的命名由来。
马老师说:“大学生学业负担重,读历史典籍要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经过细细研读,你会发现历史真的很有趣。”他鼓励大家多读优秀历史典籍,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据悉,此次报告是西安交大开展的“爱我中华,青春更隽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之一。通过举办这类极富趣味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师生在“学经典、参活动、悟体验”的过程中,真正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从而鼓励广大青年从自身做起,努力走在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