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百里路
大学生不应只呆在学校,只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走出广大的基层,广袤的农村,去看一看那里的天地,去瞧瞧那里的发展。
在没来榆林之前,一提起陕北我们小组成员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黄土高原、浓浓的陕北话、贫瘠、黄沙、窑洞等。火车隆隆作响,我们踏上了前往榆林的征程。对即将开始的陕北调研之行,队员们都显得热情高涨,恨不得马上抵达目的地。可是由于榆林正处于连续的暴雨天气,火车在途中停靠时间大为延长,最终晚点了近六个小时才到达榆林。我们不禁有些担心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接下来的调研能否顺利进行。抵达榆林,稍做休息,我们即开赴此次调研的目的地--神木县城。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抵达榆林的时候天空仍飘着毛毛细雨,天色也依旧阴沉,与西安相比却是清爽了不少。在来时的火车上,窗外是成片绵延的群山丘陵以及山间的田野,树木稀疏但长势繁盛,田野是浓重深沉的玉米叶子组成的绿色海洋,偶尔可见几处在雨中愈发润泽的青色屋顶以及不时闪现的破败的窑洞,翻滚着的河流也因大雨变得浑黄而迅疾,整幅画面像是一幅色彩艳丽浓厚的油画,雨水在其间肆意的挥毫泼洒。这还是我印象中的陕北吗?倘不是亲身经历这鲜活的场景,我对陕北恐怕还会处于黄土沙坡大窑洞那样原始的印象之中。
下午五点多钟我们正式到达神木,经过商议,我们决定第二天开始在神木的调研活动。
初来到神木县城,我们也对这里的发展感到吃惊,原来陕北也可以这么发达。宽敞的县城街道、巍峨的二郎山、耸立的麟宝塔分设施齐全的公共服务,确实中国在飞速发展,我们大学生真的应该走出去看看。


我们早早来到神木县的人民广场,天公作美,原本漫天的乌云已经消散,久违的太阳终于显露出身影。广场上都是一些早起的老年人,我们积极开始做问卷调查,并宣传有关用药安全及抗生素的有关知识。可一开始就由于语言沟通问题而进展艰难,在当地同学的帮助下,我们努力表述清楚我们的意图和问题,虽然缓慢,但我们还是尽力仔细完成每一份问卷。

还是有相当多的群众配合的,他们非常赞赏与支持我们的这次调研活动。在谈到药品使用、监管与价格时,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百姓的淳朴在感染着我们。
下午我们兵分两路,分别在神木县人民广场和体育中心展开调研。下午广场上人流量大,大部分都是纳凉消遣,较之上午调研进行的顺利了许多。我们寻找每一个可能会接受调研的受访对象,在当地同学的帮助下和他们交流,我们也进入了社区进行了调研,在神木县继业路社区发放了问卷。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群众还是不够注重用药安全,而且很多人因为文化素质不高也有许多错误用药的习惯。此次神木之行,调研行动在每个小组成员努力之下圆满完成我们很多人也一改当初对陕北的印象,真实的走进陕北,体验陕北生活,对神木也有了更真切的认识,我想,这也是“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所在吧。
脚踏实地,鼎力前行
在回西安的火车上,我的思绪在飞。也许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脚踏实地,奋勇前行,未来一定在自己手中。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学生时代有这样一次走出去实践的经历,你会收获校园之内不能领略到的乐趣,你会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意外惊喜,甚至你会因为一次短暂的邂逅而爱上一座城,这座城里的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独到的景致,都会成为日后挥之不去的记忆。
——郑国栋
我们一行七人去神木做调研,发问卷,旅途辛苦但十分有意义。我们经历了火车晚点,改变路线,回来时由于下暴雨改签等困难,完成了神木之旅。在神木做调研,我们将暑期实践的调查面扩大了,更好的推广了活动。我们也更好地了解了陕北文化,总之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吴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