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院部动态>多彩书院>正文
多彩书院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

崇实书院举办青马团校本学期第二讲暨第三十八期读书分享会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9-03-22 18:27 浏览量:

3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占虎为仲英书院进行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导读和分享。导读集中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范式及其在分析世界秩序建构中的意义,二是以批判的视角分析了过于拔高的“文明决定论”及其局限和不足。通过分析写作背景,刘占虎对书中核心观点的进行分析,仔细品读、理性思考,并建议同学们对于书中的思想和观点,既要比较学习,也要批判分析。

刘占虎介绍了塞缪尔·亨廷顿和弟子弗朗西斯·福山的师承关系及其理论关联,由此引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文明冲突范式的时代和理论背景。本书结构清晰,内容通俗易懂,分为五大部分,就关键词而言,可以概括为“描述,对比,生成,冲突,趋向”。本书的精髓在于唤醒人们对文明竞争和文明冲突的重视,以此开启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文化区域版块之间的文明交流对话。文化或文明冲突,是之于以往军事冲突、经济冲突、宗教冲突、政治意识形态冲突等范式的革新,文化和文明固然关涉着内在认同,但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化或文明对话的载体是什么,生发文明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此次导读以问题为导向,继而进入文本的具体分析。

在关于多文明世界的描述部分中,作者提出了文化偏好,文化共性,文化差异等概念。刘老师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文化与文明的差异,并指出文化认同与自我标识的内在意义。依照此观点,我们如何表明自己是中国人?抑或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标识是什么?这些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前后文本的比对,诸如“后共产主义的东欧社会和苏联的发展”等语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作者表面上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然而实际上在某些逻辑推演中,其思想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在世界文化版块的划分上,亨廷顿提出以“西方和非西方”代之“东方和西方”的理论视界,潜在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偏狭。

在关于世界文明范型的比较中,作者提出的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的观点以及关于文明特性的阐释,启发我们需要以整体观念分析“文明与文化的内在区别”来理解多样文明的差异性。一般而言,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中的精神力量,而文明是经过时代实践萃取并沉淀下来的时代精华。文化作为一个历史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作为一个分析的框架,有些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可以解释为文化的滞留现象,也可以理解为“文化剩余”。现实中流行的各种时尚,只有经过时代精神的萃取方能沉淀为文化传统,并延传下来成为经典。为此,我们要对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保持必要的警醒和扬弃,有所为有所不为。本书第37页的内容,如“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而不是‘巨无霸’”等话反映了作者的思维取向,即认为西方文化的输出不仅仅在于消费文化产品西方化,而在于西方民主宪政的全球化。这种西方本位逻辑警醒我们:要时刻立足国情,坚定走适合国情实际的发展道路,以理论上的清醒来规避现代化理论中的“西方化”局限以及陷阱。实际上,在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中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经典著作外译本是很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优秀文化经典走出去。当然,也在另一个维度表明: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文化缺乏真实的关注,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文化认知偏见或误解。

在关于全球通讯一体化和世界语言演变部分,作者以“语言”为例说明“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配”“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使用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语言使用的广泛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话语权的分配,而话语权的背后是国家综合国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在普世文明的阐述中,作者指出,“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将西方文明拔高为普世文明,也就内含着西方化与现代化的模糊逻辑,进而导致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拒绝主义、基马尔主义、改良主义。事实上,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亨廷顿的这些深刻认识,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对于我们超越现代化的“单一”文明资源是启发的。

在关于变动社会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部分,作者指出“西方的衰落和其他权力中心的兴起正在促进全球本土化和非西方化的复兴进程”以及民主化与西方化的冲突。在文明的冲突部分,作者集中阐释本书“文明冲突范式”的主旨意涵,其中也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规模、经济活力和自我形象等,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将发挥的作用——“中国正在成为东亚的支配国家”。这些论述有远见的部分,但也需要我们以理性的视角分析“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的社会思潮。刘老师进一步指出,理解“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对话”,还需要放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进行分析,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尤其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中来分析。

最后,刘占虎勉励同学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为西方政治学经典,有闪光的地方,也有不足和局限。在读书的过程中,既要敬畏经典,也要在读懂经典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展开批判分析。在分析国际形势时,要树立大格局意识,自觉提升立体化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在读书方法上,建议大家珍惜时间,减少碎片化阅读,静下心来研读经典,坚持精读与泛读并举,善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加以应用。

文字:崇实书院 范洪山
图片:崇实书院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