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院部动态>多彩书院>正文
多彩书院

纪念钱学森逝世十周年

重温钱学森对交大师生的寄语

日期:2019-11-01 17:30 浏览量:

10月30日下午,在钱学森学长逝世10周年之际,钱学森学(书)院师生赴西安高新国际会议中心应邀参加第十八期钱学森论坛。国资委原监事会主席刘顺达,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揆楚,西安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明远,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学院荣誉院长钱永刚,钱学森书院领导、辅导员以及20余位院士、将军受邀出席论坛,来自党政军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千余位嘉宾参加会议。

本期论坛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西安市政府联合举办,论坛以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以“钱学森智库聚焦硬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多位院士、嘉宾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前沿领域开展研讨,为以硬科技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论坛上,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薛惠锋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部管晓宏院长等多位院士、专家分别作主题报告。会上还举行了《Science》“钱学森智库专刊”全球发布仪式和钱学森空天动力(西安)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与会期间,钱永刚教授与钱学森学(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钱永刚回顾了父亲钱学森的往事,重新题写了钱学森对西安交通大学师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的寄语,希望同学们继承和发扬好钱学森精神,“爱国奉献、求真创新”,担负起青年人的使命。

钱学森72班的高韫瑶同学在参加完活动说:“院士和将军们前沿并且慷慨激昂的报告让我对现在我们国家关于系统控制工程理论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更加敬仰钱学森学长以及现在的科研工作者们的爱国、奉献、求真和创新精神。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这一批艰苦创业的学者,而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也应该学习这些宝贵的精神,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让我们也能成为祖国发展的依靠!”

钱学森学(书)院学生学习钱学森精神感言

两弹一星是他最伟大的贡献,报效祖国是他最恒久的座右铭。钱学森学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杰出成就,更是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对国家事业的热忱,一种冲破重重阻挠也要回归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我们耳熟能详的是钱学森带领新中国的科研人员们突破一项项技术难关,一次次为国之重器打下坚实基础;而我们不熟悉的,可能是那个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之问的、关系国家教育事业的老人。我想,今天我们可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奉献青春,能够继承钱学森等老一辈科研人员牺牲自我、奉献国家的伟大精神,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答复。尽管钱学森学长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但他的情怀与思想,必将永远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之路,也必将永远印刻在每一个交大学子的心间。——数学试验班72班谢冉

尊敬的钱学森学长,今天是您离开您热爱的祖国和您热爱的航天事业十周年的日子,我的记忆之门缓缓打开,感觉您并未离开,感觉您从未走远,您的精神一直都在!“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是对您的真实写照,震撼着我的内心。您渊博知识和超凡智慧影响着我,当中国人自己的火箭导弹冲上云霄,当中国人乘坐自己的飞船在太空漫步时,炎黄儿女扬眉吐气,热血沸腾。无论光阴过去多久,我都不会忘记学长您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巨匠!您“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高尚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您的学妹,我要学习和传承您这可贵的爱国精神,执着的科研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以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做西迁精神新传人,追求卓越,奋力翱翔,为民族复兴写下绚丽的篇章!——钱学森实验班81班张誉月

今天是钱学森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痛失先生的悲痛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得以慰藉,而先生的精神则在时间之流中越发闪亮。先生最感人的是他的爱国情怀。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二十年,他曾说,“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他不只是说到,更竭尽所能做到。他冲破政治上的重重封锁,抛弃物质上的繁华舒适,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他真正做到了把自己全身心的奉献给国家,却不求一点回报。金钱,他置之度外;地位,他不挂于心。有言道,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对金钱、名誉的态度,是气节、风骨的‘试金石’。先生不只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更是风骨铮铮的,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这些本质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后辈虚心学习!——越杰81班夏徵羽

钱学森,一代科学家,美国人说他抵得上五个师,宁可枪毙也不让回国。钱学森那句“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道出了中国人内心的不服输,敢拼搏的精神。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钱学森崇高的爱国精神,严谨治学的求学精神,无谓求索的探索精神以及难能可贵的共产主义精神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作为钱学森书院的学生,我们背负着钱老之名,见证了祖国二十年的成长,现在要延续祖国七十年来积累的硕果。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旺。宇土茫茫,山高水长;愿古老文明,绵延百世;原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钱学森72班孟琰

今天是钱老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作为钱学森班的学子,我不禁又回想起钱老种种伟大事迹,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听到老师给我们讲述钱老的事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钱老历经重重磨难回到祖国的故事,而钱老那一句“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更是让我感受到一位科学家内心坚定的爱国情怀。在我上大学后,我有幸进入了钱学森班。在我看来,‘钱学森班’这四个字是对钱老爱国奉献精神的传承,我们每一个钱学森班学子都应该将这种精神牢记在心。在未来,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国外读研读博,但我相信,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所传承的钱学森精神,这份精神也将会成为我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最大动力源泉。——钱学森72班谷鑫

今天,是钱学森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我们缅怀钱学森,不仅仅因为他的卓越科学成就。更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的,是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我们知道,钱学森先生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他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的: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之父……上个世纪70年代,钱学森曾被邀请前往美国接受这一荣誉,但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时钱老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回国前,钱学森受到非法与非人道的迫害,却依旧‘横眉冷对千夫指’;归国后,面对国内较为落后的科研水平与实验条件,却情愿‘俯首甘为孺子牛’。所谓‘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想,这种爱国与奉献精神,正是中国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傲骨’!——自动化钱61安晟男

在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之时,瞥到钱学森先生铜像之下,立着几束花朵,有黄有白,单纯而朴素,倏然间思绪迸发。想到学生时代的钱学森,勤奋刻苦,志存高远,内心激荡着征服宇宙的澎湃;想到身在美国的钱学森,技压群雄,身受屈辱,一心执念归家只为守护祖国;想到身肩大任的钱学森,不辞劳苦,白手起家,硬生生托起了中国航天整个江山!这是怎样的一种人,能被大街小巷人民口口称赞?这又是怎样一种精神,能被世代后人久久传颂?那个年代,总有些花儿绽放在贫瘠中华大地上,星星点点地,默默改变着中国。钱学森先生是这样一朵花儿,他努力地绽放自己,改变着这片土地,为这片土地带来色彩与芬芳;当自己凋零,化为尘土,却有余香如故,在后来的土地上,留下宝贵财富。今天,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十周年的日子,在这里,再次向钱学森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作为钱学森班的学生,深感肩上之重任,循着钱学森先生的余香而向前,便是我辈青年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才俊,定会成为同样的花朵,为复兴而茁壮,为盛世而绽放!——航天钱61班宋睿

钱学森学长从南洋公学毕业后,前往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在钱学森纪念馆中,有一张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照片,钱老就在其中。当年,由于火箭实验非常危险,在多次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后,钱学森和他的火箭小组就被“请”出了校园。在校外,他们在艰苦的实验环境下,没有灰心或放弃。他们的热爱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促使他们持续地探索,直至一次次地突破实验瓶颈。众所周知,校外实验室里的那一个个小小的火箭,承载了向宇宙和科学真理追寻的渴望。多年以后,钱老为祖国放射了一个个大大的火箭,开启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科技强国的征途。这份对技术的追求和热情带给了我追寻兴趣的勇气。大学期间,我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经历了在中科院、人机所、网络安全实验室等四段科研,并在大二暑假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访问学者,进入了世界数一数二的多媒体实验室,目前已经在自己喜欢的多媒体信息检索领域拥有了三篇在投或发表的论文。我感受到了钱老在火箭小组的激情和热情,这份情感让我不再平庸,为我开启了科学研究的大门。——钱学森73班刘少腾

文字:钱学森学(书)院
图片:钱学森学(书)院
编辑:彭碧仙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