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做朋友’让我学会了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这个活动我想我会慢慢改变,把我的坏脾气改掉,多给大家带来一些快乐。”这段话来自陕西省泾阳县一位小学生,他所在学校被随机抽取为“让我们做朋友-陕西”项目的干预学校,包括该校在内的300余名小学生正在接受由人文学院师生团队实施的以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工作干预项目。
“让我们做朋友—陕西”项目是一项针对中国农村儿童的社会工作干预项目。项目由西安交大人文学院与圣路易斯大学布朗学院承办,项目的首席研究员由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郭申阳担任。
自2018年9月14日至今,项目团队已经对泾阳县13所学校300余名小学生进行了10次干预。虽然项目还在实施过程中,但是项目组已经开始从泾阳县老师、家长及学生那里得到许多令人欣喜的反馈,个别儿童表现出注意力更加集中、性格更加开朗、同辈关系改善、情绪控制能力和意识增强、攻击性行为减少等积极的变化,有些接受干预的班级整体面貌也在悄然变化,例如能够排队吃饭、帮助同学……项目在正式实施之前,对27所学校近700名小学生的社会信息加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进行了前测。在15次干预结束后,项目组将进行后测,届时项目的干预效果将得到更为科学的论证。

在泾阳县小学生们悄然改变的同时,“让我们做朋友-陕西”项目实施团队的成员们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本项目以人文学院师生团队为实施与研究主体,29位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社会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每周五赴泾阳县直接为小学生们提供服务,风雨无阻。同时,他们的工作不止于此。从项目手册到每次干预的具体讲义,需要细化和调整。从2018年7月份开始,在督导老师的带领下,每个人都参与到讲义的准备工作中。每周四的晚上,他们和督导老师一起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干预现场,并讨论第二天干预的重点、可能出现的问题。
“让我们做朋友-陕西”项目与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专业实习相结合。虽然参与项目的还包括其他专业的同学,但是大家都觉得项目帮助他们增加了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也提升了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增加了对专业伦理的理解。第八次干预结束后,项目组进行了中期总结与交流。同学们分享了干预中观察到的问题,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同学们感慨地说:“我们组的经验和教训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不能总把自己定位于知心姐姐,应该是以授课内容为主要输出的社会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明确了自己的服务目标,在增进互动的同时也要保持专业关系,每一次课我都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真替他们高兴!”

在服务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体会到自己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到项目实施中期,许多助教和收集数据的同学都可以独当一面,带领活动或担任主讲。此外,同学们从服务社会中体验到与社会真实的联结。每一次走进校园时孩子们扑面而来的热情,每一周离开时孩子们依依不舍的小手,孩子们手绘的小卡片和稚嫩的问候语,温暖着同学们的心,让他们感受到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幸福和满足。“他们的想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了我很多很多惊喜。看到他们的改变,希望是生命影响生命的结果,也希望这种影响一直持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督导老师的社会学系教师们也深刻体会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意义,并尝试通过此项目,探索出一条将实践、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让我们做朋友-陕西”项目,不仅是人文学院的师生将情绪管理、社会信息加工能力传送给孩子们的过程,也是他们每个人自我成长的机会。服务社会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情怀、有担当、更要有能力,而所有这些需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希望西交大学子有能力、有情怀为社会,为他人更多地输送有品质的关怀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