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共青团中央、最高人民法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司法部、自然资源部等23家全国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发文,西安交大二附院麻醉手术科获评“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二附院麻醉手术科成立于1951年,现有医护人员193名,其中35岁以下占72%,医师中硕士及以上占85%,护士本科及以上达94%,综合实力居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前列,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陕西省手术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培训基地、全国小儿麻醉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老年麻醉联盟单位、陕西省麻醉学分会主委单位,是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实干的青年队伍。自2017年麻醉手术科成功创建“陕西省青年文明号”以来,未出现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患者满意度达到98%以上。
党团共建,加强思想教育
科室青年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在工作中勇当突击队和生力军。通过党团共建,深入开展党员“两学一做”和团员“一学一做”,带领科室党团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做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岗位建功,展现青年风采
科室团员青年响应党支部提出的“三抢三让”,即“危重疑难手术抢着干,新技术新疗法抢着学,科室任务抢着承担,让同志先回家,让同志先休息,让同志先吃饭”,充分发挥青年先锋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了手术医疗安全,累计完成手术6万多台。
科室青年不断总结创新,近年来完成了国内首例极低体重新生儿手术、西北首例产时胎儿手术、国内首例长时间术中唤醒眶下肿瘤手术、罕见高危儿童恶性高血压手术、婴幼儿单肺通气以及单心房单心室剖腹产手术。
近年累计派出人员学习百余人次,为科室引入了新的技术与理念。科室已广泛开展可视化技术、困难气道插管技术、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技术、彩色多普勒引导的麻醉有创操作技术、无痛诊疗技术。尤为突出的是,在国内较早开展声门上通气工具联合封堵器成功实施小儿单肺通气技术,国内多家医院慕名前来学习。科室青年积极配合达芬奇四代机器人手术业务的开展及骨科机器人手术业务的开展,目前机器人手术量达620余例,居全国前列。近3年共获得省级项目6项、校级项目3项、院级项目7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2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5篇,3分以上20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篇,申请专利6项,参编参译各类教材指南3本,近20人在国家级、省市级专业学术学会担任职务。
“疫”不容辞,体现青年担当
庚子年初,武汉突发疫情,科室青年全部主动请缨。科室党团支部书记带队,14名援鄂医疗队员于2020年元宵节到达武汉,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坚持奋战53天,救治危重症新冠患者79人次,实现了全体零感染平安凯旋。
在西安阵地,二附院麻醉手术科成功完成了陕西省首例感染新冠肺炎孕妇的剖宫产手术,母婴平安。实现了医护人员及新生儿零感染,并发表《新冠肺炎剖宫产麻醉手术流程》。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麻醉手术科党支部书记吕建瑞带领科室青年在病房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单膝跪地为85岁高龄的危重患者实施院区首例非负压病房气管插管,患者转危为安。青年护士古茹全程配合全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颅脑手术。在隔离病区,麻醉手术科团员青年率先开展优质护理,加强人文关怀。
投身公益,弘扬青年使命
自2014年连续7年开展“暖宝宝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志愿者逐步发展到上千人,服务能力辐射至青海玉树市称多县、囊谦县上千名贫困儿童。目前累计捐赠衣物2996件、书籍100余本、用捐款购买60个儿童碗、145个书包、876个文具盒、793件羽绒服和164双雪地靴。该活动被评为“陕西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二届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铜奖”。由科室青年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心心相暖”急救知识培训队,走进校园、社区、企业,受益人数达3000余人。
正是有了青年人的努力,科室先后荣获“全国教育部样板党支部”“全国护理专业巾帼文明岗”“陕西省工人先锋号”“西安交通大学五好示范党支部”“西安交通大学多彩团支部”等荣誉,并涌现出“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等18名获得省级奖项的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