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国内最早成立了人工智能专职研究机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开展了人工智能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依托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30余年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2017年创办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并于2018年招收首届本科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人工智能本科生培养。2018年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2021年获批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创始人和团队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的带领下,人工智能学院暨机器人研究所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文化和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思想有魂、文化有体、制度有实”的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以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视觉信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三个国家级平台为依托,厚基础、重实践、强交叉,潜心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一流人才。

学院现拥有一支由院士、领军学者、拔尖人才、青年优秀人才等组成的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9人(教授23人、副教授11人、助理教授5人),博后13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职员5人,其他行政4人,合计教职员工共67人。国家级人才16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41%。学院学术带头人、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首席教授是郑南宁院士,他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架构等研究,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行者和奠基者。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思想引领,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强烈社会使命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够扎实掌握人工智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熟悉人工智能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未来有潜力成长为国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
构建领军人才培养体系,锚定未来战略人才储备新范式
以30余年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为基础,适应人工智能的探索与挑战,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郑南宁教授在2018年领衔构建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八大课程群:人工智能核心课程、数学与统计、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认知与神经科学、先进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与社会、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坚守知识传授的变与不变,保持知识体系与时俱进,郑南宁教授主编出版国内首部中英文内容丰富全面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2019年第一版、2023年修订版),构建了一流完整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受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极大关注。



培养方案注重“脑”(Mind)与“手”(Hand)相结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创造为源;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打开一扇门”的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充分把握人工智能学科仍处于高速发展期、渗透性与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强调了科学、技术与工程学科交叉、相辅相成,内容设置立足当前、面向未来。
夯实本科教育质量根基,打造院士引领的教学示范新体系
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高度重视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郑南宁院士经常对团队的青年教师强调:“我们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就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了后人。一定要高度重视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学院所有具有授课资格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专业课由学院教师承担。郑南宁教授数十年坚守教学一线,主讲本科生《数字信号处理》等三门课程,学生反响强烈,好评不断。
设立课程群教研组和责任教授制度,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激发教学活力,定期研讨本科教学,名师负责新教师传帮带。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学习、开放式实验与问题研讨等方式,强化学生讨论与课堂互动。导师对本科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科研项目训练,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学术判断力,引导学生发现学术兴趣、选择科研方向、发展学术特长。
建立了完善的机制和制度保障教学质量。建立本科教学党政联席专题会议,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与教师研讨,形成以院领导牵头的督导队伍。实现本科生导师全覆盖,16位国家级人才都参与本科生的指导。根据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 “量身定制”本科生培养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本科生培养机制。在绩效分配、研究生名额、荣誉奖励等方面,综合考虑本科教学育人、科研项目、公共服务的贡献,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分配导向。制定《人工智能学院绩效津贴分配方案》,提高教学育人和学科建设活动在绩效分配中的权重。制定《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根据参与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活动情况奖励或核减招生名额。



自2021年起,在学校率先建立“本科教学工作简报”制度,助推本科生教学和管理质量内涵式发展,每季度1期,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发布,得到广泛好评与关注,获2023年度“本科教学管理创新典型案例奖”。成立学生生活与发展办公室,学院主要领导轮值担任主任,与学院青年教工共同指导学生发展、服务学生生活。



推进人工智能教学变革,构建AI赋能的智慧教育新范式
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开展“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未来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专题研究,获批教育部、陕西省和学校教改项目5项。专门面向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物理学教学大纲“现代物理与人工智能(Physics for AI)”,体现人工智能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特色,为培养源头创新人才夯实学科基础并搭建通往学术创新的桥梁。积极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系列课程和教材全面引入AI工具和方式,让AI进课堂,包括机器人、大模型、脑机系统、人机交互、无人系统等统,促进本科AI教学创新多元化。
郑南宁院士牵头教育部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课程体系建设,联合国内18所著名高校、3所中科院研究机构和3家知名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核心教材建设。目标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本科核心课程群,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教材,并开发面向产业需求的实践教学项目,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院多次受邀进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报告,作为理事长单位组织成立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教育观点多次走进央视、教育部,在光明日报、光明网、新华网、人民网刊载。
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机制,创建多维协同育人实践新生态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学院设计并实施了本科生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核心,通过系统化的实践项目安排,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依托人工智能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与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多家AI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建设了支撑15门课内实验、3门专业综合性实验的9个教学实验室,突出实践、知行合一。创办成立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委员会,院士、企业专家共同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新模式。
专业实习是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专业实习工作,与舜安人工智能研究院、陕西电信分公司、华航唯实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进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以海报的形式在梧桐东道开展 “专业实习成果展示”,并制作专业实习成果册,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成就感以及培养质量,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实习队伍连续四届荣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生产实习队。




筑牢思想文化育人根基,培育科学家精神传承新坐标
学院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育人全过程。教师定期参加学生党支部活动,加强师生思想互动与交流,多种举措并举,构建“思想有魂、文化有体、制度有实”的培养模式,用制度和规范将思想工作落到实处。将科学精神培养融入育人全链条,以老一辈科学家和西迁老教授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激励学生,讲好身边的故事,编撰团队发展历史,让学生感受和实践老一辈科学家 “不畏艰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积极开展师生趣味运动会、师生新年联欢晚会、毕业生演唱会及人机所之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育人文化。



彰显卓越人才培养成效,建立质量满意度双优评价系
2023-2024学年学生评教授课教师优秀率100%。近几年毕业生平均继续深造率达85%以上,大多数学生进入清华、北大等C9高校以及国外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名校深造,十多位学生进入牛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等进行交流学习,近三年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部级以上竞赛上百项。
2018级学生潘远志上学期间创立金石科技公司并担任CEO,带领团队参加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金奖、国家级银奖,获得500万元天使轮投资,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2018级学生邓晓东自大一年级开始参加无人驾驶科研,在无依托定位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以本科生身份担任课题组长,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探索与攻关。2021级本科生龚易明学习成绩名列少年班第一、人工智能班第一,在上学期间创立创意考拉公司,并担任CEO/CTO,本科期间独立开发“少年班卷座战争”、“明日香的最后一战”等AI软件。作为极少数本科生,获得奇绩创坛210万投资意向。
优秀学生及校友采访感言
2018级本科生潘远志说:“母校的西迁精神和“三个面向”的办学方针深刻影响着我的创业实践,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价值观,塑造了我对创新的根本认知——科技创新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论文的影响因子或企业的估值,而在于能否解决“卡脖子”难题,能否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真正的护城河。从人工智能试验班的本科生到创业者,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交大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工程思维”的锤炼。我将带领团队继续服务于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继续引领高功率芯片散热和封装载板的发展。”
2018级本科生邓晓东说:“作为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首届本科生,我深切体会到学院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在作为全国首批设立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院创新构建了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开设多门前沿交叉课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本科期间,我不仅系统掌握了人工智能核心理论,更在实验室参与了无人车导航系统与智能芯片架构设计等科研项目。这些实践经历培养了我体系化的创新思维。如今作为本院直博生,我将持续深耕智能芯片领域研究,秉承"西迁精神",致力于攻克AI算力瓶颈,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基础硬件贡献力量。”
2021级本科生龚易明说:“我深感母校传承的创新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对我成长的巨大影响。从课堂到实践,从创意到创业,母校不仅给予我扎实的技术积淀,更教会我深入思考技术背后的本质逻辑:技术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否解决现实问题,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作为一名本科生创业者,我始终秉持着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价值观。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投身于技术的最前沿和产业的主战场,用实际行动践行对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