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用一周时间完成了25台(套)科研设备的搬迁工作。在为期一周的集中搬迁时间段里,这张搬迁工人趴跪在地的照片“火出圈”了,但大部分人都不明所以,8月24日,分析测试中心的孙宇老师为记者介绍了当天的情况。
“火出圈”照片的背后是“敬畏之心”
“这是我们搬冷冻电镜时的照片。冷冻电镜是非常精密的仪器,移动时应尽量避免发生振动和倾斜,搬迁时,为了更好地保护电镜,我们给它装了一个木保护框。搬迁方案是用叉车把它平稳移动,然后再装车。搬的时候,需要确保电镜的移动保持水平,为了保证受力点精确对正,防止偏移,机器上安装了报警装置控制倾斜,所以搬迁过程必须保持受力点对称、均匀,当天晚上,所有搬迁工人都跪在地上,在现场运输指挥的口令下,同时给分布在四个受力角的千斤顶‘转圈’,一圈,两圈,三圈……终于,套上保护框的电镜一点点抬高位置,又一点点保持水平移动,23时,电镜平稳‘坐’上叉车,开启了搬迁之路。”
孙宇说:“那个瞬间,我脑海里闪过两个字——‘敬畏’。‘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搬迁科研设备,工人的素质很关键,他们趴跪在地的举动展示了他们的敬业精神,这让人非常钦佩。”
“从兴庆校区到创新港,原本40分钟的路程,那天为了降低颠簸和振动,货车用两个多小时才把电镜运抵创新港,在搬迁过程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工作细节,充分展现了参与搬迁工作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郝英老师说。
童惠敏老师说:“那天晚上还有个惊心动魄的‘小插曲’,电镜于凌晨三点运抵创新港后,进实验室门的时候我们差点以为出现误差,进不去了,经过仔细测算后发现,机器的尺寸仅仅比实验室门框尺寸小两毫米,可以进去。于是大家小心翼翼扶着仪器进了门,一块大石头可算落地了!”
其实,为期一周的集中搬迁,分析测试中心的每位老师以及很多交大人身上都展现出他们深植于心的、对工作的“敬畏之心”。
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
冷冻电镜是分析测试中心的“巨无霸”,主要分为三部分:主机、主控箱和高压发生器。仅主机就有3吨重,整机搬迁需要用长达13米的气垫大货车。按照西安市相关管理规定,大货车只能于22时之后进入城区。孙宇说:“搬电镜那天,大家都特别给力。为了尽量给大货车通行留出空间,保卫处提前给货车通行路线上停靠的机动车主致电,希望他们挪走车辆,接到电话的老师们都非常配合,在搬迁时间节点前腾出了空间,保障了货车顺利通行;负责电镜的责任教授准时到场,指导装车和运输细节;保卫人员、物业工作人员按时守候在兴庆校区和创新港,按约定时间开门,为搬迁提供便利;后勤部门工作人员提前修剪了树枝,抬高了电线,避免在货车通行过程中造成阻挡……大家从当晚22时忙乎到次日凌晨3时,冷冻电镜终于抵达创新港,童惠敏老师一路压车跟随,彻夜未眠。”
那个彻夜不眠的夜晚,是分析测试中心老师们为搬迁辛勤工作数月的一个缩影;全校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带来的感动,是大家持续前行的精神驱动力。受疫情影响,实验室场地施工略有滞后,再加上分析测试中心日常有大批量测试任务,七天之内完成25台(套)设备的拆装、打包和运输,紧接着是安装调试,时间非常紧凑。他们不想耽误师生正常的科研工作进度,分析测试中心全员分工配合,互相协作,从三月起至今,用几个月的超负荷工作保障了集中搬迁顺利完成。
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25台(套)设备想要在短时间内集体入驻创新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牵扯到场地施工的各种细节是否符合仪器要求,设备搬迁的招标采购,与设备厂商的沟通,测试设备搬迁前后的技术参数以及与搬迁公司的沟通等,不到30人的团队从“五一”起就执行每周六天工作制,抢时间赶进度。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生物质谱仪
小角X射线散射仪
“无论怎么搬,什么时候搬,设备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是分析测试中心老师们心头至高无上的原则,为力保设备安全,老师们做了很多工作。在场地施工前,每个设备需要什么环境条件,甚至具体到每根电线、每个插座的位置,都进行了实地勘探和提前规划;在施工阶段,和施工方对接,严格按照设备要求施工,比如电容不够就想办法扩容。要求隔尘的设备,就提前包裹设备,做好除尘工作。设备要求精准恒温环境的,就用工业空调进行恒温控制;搬迁前,分析测试中心负责管理设备的老师与原厂工程师一起对设备各项参数进行测量并记录,搬迁完成后,还要将设备恢复至原参数。有的设备借搬迁契机进行除尘、清洗和维护,还可将参数校准至更佳水平;在设备打包拆装阶段,每台设备拆分后的包装箱都严格标号,做好减震磁屏蔽等措施;在搬迁阶段,95%以上的设备都由原厂工程师参与搬迁工作,严防死守每个搬迁细节,力保设备安全。
孙宇(左)现场协调搬迁工作
大批量设备集中搬迁不是一项简单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与施工方、设备拆装调试方、搬迁公司之间有“海量”沟通工作,分析测试中心将责任分解到人,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进度,大家各司其职、交叉作业,实现了多线程同时运行并服务于搬迁的工作效果。
周国庆(左)在电镜搬迁现场
周国庆老师是分析测试中心“新家”现场施工的主要负责人,在搬迁的过程中,周老师要协调每一台设备的供电供水供气工作,每一处细节无不需要反复确认和协调,他被老师们称为“现场大管家”。搬迁阶段,各项工作交叉作业是每一天都要面临的,每个设备的线路、水电气环境、摆放位置、设备要求的特殊环境条件……可谓千头万绪,“周老师的孩子今年高考,但他每天都忙到‘飞起’,接打数十个电话都是常事,同时推进多个工作任务是常态”,孙宇老师说。
童惠敏(中)与郝英(右)沟通仪器摆放位置
郝英老师负责盯现场工作进度,每天的工作结束后,她都会用简单明了的表格进行梳理,详细跟进每一台大型设备的搬迁进度。郝英说:“其实我们中心每位老师都为搬迁付出了很多心血,干工作的时候,老师们都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展示出了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包括我们中心新入职的90后,都能非常快地承担起责任,大家共同推进搬迁进程。”
分析测试中心筹建时,童惠敏老师就在中心工作了。时至今日,她还准确记得分析测试中心第一台仪器进校的时间是2017年3月8日。回忆起几天前的集中搬迁,童老师说:“看着这么多设备挨个‘就位’的感觉真棒!我当时边拍照留念,边默默对设备们说:嘿,欢迎你们来到新‘家’!”
郝英老师说:“我们是个非常年轻、团结、有干劲的团队,这几个月来的搬迁虽然工作负荷大,但考验了我们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凝聚了团队的集体意识,大家都对工作怀有‘敬畏之心’,我们肯定能把中心建设、运行得更好。”
孙宇介绍,分析测试中心搬到创新港后,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平米,几乎是旧址的三四倍大,“面积增大后,我们就对整个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设计,比如做到测试人员和测试材料分离,更大程度保障安全。搬到创新港后,分析测试中心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后续还有十几台设备要搬过来。对已发展了三年的分析测试中心来说,搬迁这一步非常关键,老师们都干劲十足。下一步我们将逐渐补充新的仪器设备,完善分析测试中心的功能和条件,把这里打造成全国领先的开放共享测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