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筹建专家论证会在宣怀厅召开。来自北京、四川以及陕西省的文博专家、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宫辉主持。

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首先汇报了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筹建工作。筹建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依托学校百余年的工程教育历史和现有的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建设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既是学校工科教育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发挥教育和文化熏陶作用的重要平台,更是对近代中华民族科技救国和科技强国历史的见证和总结。未来的工程教育博物馆将从搜集、修复、收藏、陈列各种不同时代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设备、教学仪器、教材、教具、图纸、模型、挂图、电影片、电教片,建成高等工程教育陈列馆起步,逐步建成展品丰富、功能齐备,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特色和对外开放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工程教育博物馆将成为研究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史、普及工程教育知识,宣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成就,以及开展国际教育与科技交流活动的场所。筹建工作统一规划,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建成学校高等工程教育陈列馆,第二期建成功能完备、学科门类齐全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建成后的工程教育博物馆将成为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亮点,与现有的以艺术展陈列为主的博物馆和校史馆相呼应,构建一流大学博物馆群,为“思想交大”建设提供历史和实物支撑,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推动学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校党委副书记宫辉代表学校欢迎各位专家的到来,他介绍说,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是学校六馆一厅的建设方案中的一馆,博物馆将凝练西安交大在工程教育过程中的独特成果和历史贡献,依托陕西省的优质资源征集功勋设备装备,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多提设想和意见。
与会专家对西安交大筹建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给予高度肯定,并进行了热烈发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发言说,高校博物馆是大学的重要标志,对西安交大领导在基础建设、组织机构方面对博物馆建设的大力支持和保障非常赞赏。他谈到,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工业化,博物馆建设思路可以拓展扩大,使整个工程教育和工业化进程都可以展现。同时在展品的收藏体系方面可以做一些深层研究,以实物来展示智力、记忆、组织、管理等隐性的东西,征集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节点以及典型的物品,还可以考虑国外的工业设备,和国外博物馆合作征集实物。此外,要考虑场馆建设的标准以及承重能力,展品的展示要力求精致,能够展现出人类科技活动的智力、技艺水平以及工业的标准化。
四川大学博物馆李晓涛副馆长提出五点建议:一、希望工程教育博物馆在命名方面可以更加开阔;二、博物馆展陈可以内外结合,拓展到整个学校的人文景观,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三、展品应该涵盖国内国外的工程类,但也应立足西安,立足于陕西和大西北,既有重点,也较全面;四、馆址选择应考虑交通和人流量并与学校未来的发展计划相关联,在基本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博物馆的展陈区、库区、办公区、公共服务区的布局。五、博物馆应有适当的人员编制和专项资金支持。

陕西省科技馆戴融副馆长在发言中谈到博物馆的命名、展陈实物占地率问题,他强调应通过展品传递科技人文精神,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内涵,突出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主次关系,还应注意到展品与观众的互动性,挖掘更好的展示方式,利用数字技术等。他提出考虑展陈背景,展品除了了解历史还应该展望未来,使得各个领域的专家和观众通过互联网联系,将趣味性与故事性融为一体等。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张炜向大家介绍了陕西省工业遗产的普查工作的概况。谈到西安交大筹建的工程博物馆,他希望能突出专业性,代表学校工科专业水平。在陈列展示方面,他提议根据收集的藏品进行策划设计,力求突出主线。他表示,将大力配合支持学校的工作。
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梅认为西安交大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的建设填补了行业博物馆的空白,并提出了场馆的选址以及通盘考虑综合设计,并建议藏品征集要设计整体详细的方案。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弛提出藏品征集是基础,加强陈列大纲的编制,要使藏品动起来活起来,并组调动校内校外专家参与进来。西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陈理娟认为应首先统一思想,做好定位,并提出藏品和展品的关系问题,展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争取捐赠等建议。
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机械学院教授于德弘指出,此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说,博物馆教育是中心,此馆要围绕工程、科技、人文几个环节精心设计,建议在老校区选址,并要注意展览的硬件与软件。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钟明善先生谈到,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医学工程也要关注到,这样博物馆可以涵盖各个方面。南洋公学是以文科开始的,要注意展陈的文化含量,以达到立体深层的展示,并建议博物馆的定位应以培养人才为主。
宫辉副书记感谢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并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工程博物馆要大力宣传科学故事和科学创新背后的故事,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要多挖掘;第二、应主动征集藏品,多动员,深入具体;第三、注意科技进步与文化自信的结合;第四,此项工作任重道远,要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