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守望者和担当者
——在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上的讲话
郑南宁
2012年10月9日
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能被世界大多数民族和国家所认同,并能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从现在的经济大国走向真正强国的象征之一。大学作为思想的策源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守望者和担当者,在大国崛起中培育出让世界认同的文化和杰出人才、传播和创造文明是大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一、走向开放与包容的中国期待着文化复兴
对文化要有足够的温情和敬意。人是制度和文化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总是以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演进的,文化能够深刻体现一个时代的民族的思考维度和思想深度。面对当前复杂纷飞和文化多元的世界,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守望者,对文化要有足够的温情和敬意。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究其原因,历史学家可以给出许多解释,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包容、兼收并蓄的气脉。正是这种气脉维系着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哺育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然而在近代,先秦以来的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和挑战,还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使得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种种困惑,忽视了文化和人文教育对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当前社会的种种乱象。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地球生态的破坏、恐怖主义活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分歧,还有宗教文明的对立,使许多国家处在极度的忧虑和混乱之中。然而,在中国大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中国人期待百年的现代化之梦正在实现,但人们却在发问,为什么物质文明如此丰富,而人的精神文化处于“低谷“。寻求精神资源,找回失去的文化,正日益成为我们这个社会遏制不住的群体冲动。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的呼唤,大学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脊梁,担当起文化复兴和价值追求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过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批判”,缺少继承。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中国社会赖以依存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社会曾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笔“账”现在还在还。探寻文化的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到孔子时代的儒学,而是要在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坚守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
要有信心和勇气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了一条与西方世界现代化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尽管还存在各种问题,但其成就是不可辩驳的。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价值观的圣庙以外取得的,它的持续发展将会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民主制度。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西方世界所独有,但在这些基本价值观的层面,中国与西方世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甚至可能发生冲突。作为未来世界的强国,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应该在人类和平和经济繁荣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培养人是最根本的,同时要积极面对世界塑造一种开放和包容的中国精神。
一个开放的中国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途径,这也是中国一流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二、文化传承创新期待着大学的教育改革
文化传承创新呼唤大学加强人格养成教育。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格教育。大学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人培养好,这是大学担当文化传承创新责任的最根本的落脚点。近年来,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直在反思和追问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公民意识、独立思考、创业精神等教育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如何培养本科生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特别是网络平行社会的出现,以“管理教育”为主的学生思想工作,以及传统的专业学院统一管理本科生学业和思想工作的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把本科生的思想成长、教学模式和学生社区生活环境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调人格养成与专业教育并重。从2005年开始住宿书院制试点,目前全校所有本科生分布在八大书院,每一个书院都住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
专业学院的本科生辅导员全部转入入书院担任学生的常任导师,来自不同学院的教授担任书院学生的学业导师,聘请知名校友担任兼职导师。书院里的高年级同学还组建学长团辅导新生的学习和生活。书院在制度建设上保证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我管理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书院制的实施促进了对本科生的自我教育、人格养成、学业和思想的成长。
文化传承创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因此,大学的教育教学必须承载人文精神的培养。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知晓物质世界的种种可能和局限性,而对文化的了解,才能让他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清楚人性的善恶,懂得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大学通识教育是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全新的对社会、对文明、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一个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才会用包容的胸怀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西安交大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不仅有文化、艺术、政治和中外思想史方面的内容,也有法律、道德、人格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大学一定要坚持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但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能忽视宗教的作用,而且世界上一些民族或区域间的冲突也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关于宗教方面的知识,为此,我们在通识教育中专门设置了“民族与宗教”课程。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已开设了2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三、网络社会为文化传承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的全球化、网络社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表现的形式,为文化传承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和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为文化、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可以使一种文化现象在瞬间被所有人知晓;信息和大量数据的获取几乎没有成本,改变了文化传播过去所依存的传统媒体环境;另一方面,互联网文化和大量信息的轻易获得已成为人类思想的竞争对手,使得人们容易忽视思想、思考和人文关怀;另外,互联网中的抱怨、发泄和低俗文化,也给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担当者,面对网络社会的出现,既要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让先进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更远、更多的群体,使好的文化成为一种思想的力量,产生推动时代发展的正能量,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判断和抵制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落后文化和极端思潮。
大学是人类近代许多科学发现的策源地,而重大的科学发现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明即将形成。大学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创造的科学精神、卓越的教育教学和不懈的文化传承创新。这样才能使大学真正成为国家的智力源泉,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