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12位师生代表赴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作为旁听公民聆听了西安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此次旁听由学工部副部长叶明带队,5名本科生和6名研究生代表旁听会议。
会中,交大师生旁听了人大常委会审议西安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草案),表决通过关于废止西安市暂住人口管理条例的决定、西安市与印度瓦拉纳西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决议,市政府关于2013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问题整改情况、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情况的报告和三位干部的述职报告,审议了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等。
通过这次旁听,同学们对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制度、公民及其权利、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等政治概念有了超越课本和文字的真实认知。此外同学们对会议所呈现的庄重、严谨、务实、紧凑等产生强烈的认同,议题中无论是友好城市的缔结,还是审计工作的开展、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无不体现着市政府“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方针。
法学院硕4123班刘桢同学认为,通过亲身经历人大常委会科学、民主、公平、公开的决策过程,对中国的法治未来变得更加有信心。作为法学院的研究生,参加此次旁听使其公民知情权得到了尊重和保障,提高了他的法律素养和法治关系,同时激发了他对问题的思考。
公管学院硕3065班王楠同学认为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提高风险沟通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公民参与。人大及其常委会员会通过广泛接受和吸纳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真正保证权力服务人民。
人文学院社会31班冯俊娴同学通过旁听会议提案内容,认识到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到社会上多种群体,体现出政府群众路线的方针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人文学院硕4047班翟彦杰同学认为,会议过程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及民主的普遍性,切实感受到了我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旁听制度具有深远的意义,是能够让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及各项事业的有效手段,也是不断增强全社会民主法制观念,强化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一种有益探索。这也正体现了本次旁听活动的意义。
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叶明老师谈到这次组织学生参加旁听时谈道:“组织学生旁听人大常委会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扩大民主;同时,也是同学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国家机关、政治体制运转方式和过程等重要手段,对学生是生动的教育方式,希望以后有更多参与的机会。 ”
旁听市人大常委会这种体验对学生而言尤为珍贵,会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促使同学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公民自身,对形势、对现象、对现存问题,跨过模糊的表面感知,转变为更现实、更严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