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要闻聚焦>正文
要闻聚焦

【125校庆】125岁的交大,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1-04-08 10:50 浏览量:

125年来,交大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锻造了“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的独特精神气质。

南洋初创 兴学强国

在甲午兵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后,设立新式学堂、培养强国人才成为时代发展最强音。1896年,南洋公学立学沪上,坚持“兴学强国”为鹄,扛起了中华民族教育救亡的旗帜。

南洋公学校门

“自强首在储材,储材必先兴学。”盛宣怀指出:“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1896年,他上书光绪帝《请设学堂片》筹议创办南洋公学:“本年春间,又在上海捐购基地,禀明两江督臣刘坤一,筹款议建南洋公学,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俟筹办就绪,再当陈奏。”“俟至外洋,俾就学于名师,就试于大学……”1896年底,奏折得到批复,经数月筹建,公学于1897年4月8日正式开学。

《请设学堂片》

1897年师范院与外院师生首次合影

南洋公学创造性提出一套新式教育体系,从初级程度起步,循序渐进,逐级选拔;设上院、中院、外院和师范院,开设特班、政治班、铁路班、商务班,使尽快娴熟“内政、外交、理财”三事,“为将来造就桢干大才之用”。另设译书院,翻译西方思想、制度、兵法等领域图书,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文首译本,便是由中国著名翻译家严复以《原富》之名在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

1898年盛宣怀奏设立译书院一片,奉朱批,著照所拟办理

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的部分书目

在世纪之交社会大变动格局下,南洋公学成为传播新文化、引领兴学强国之重镇。

定名交大,交通救国

110年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震惊中外,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他倡导并躬身实践的以交通事业(特别是铁路)为第一要务的“建国方略”,推动了近代社会变革,也强化了交通大学的使命。

1928年交通大学校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时称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救国”为己任,改组4所部属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拟将该四校校制课程悉心厘定,分别改良,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

1921年4月28日叶恭绰签署训令,任命三校正副主任

《南洋周刊》第一期刊发1921年交通大学开幕叶恭绰校长致辞

1921年9月10日,交通大学定名后首次举行开学典礼,叶恭绰致辞:“试以交通大学言之,其创学宗旨为培植技术人才。”“鄙人深信学校之目的在培育人才,而其机能则并足辅佐社会之发达。”为践行初心,叶恭绰倡导“建教结合”,并亲自擘画了交大的发展宏略:向上发展,创设研究院,提升学术水平,适应工业发展需要;向下发展,在培养专业人才之外,把大学教学延伸到职业教育中去,普及科技知识;自身发展,扩充学科专业,扩大学生规模。学校自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1928年2月,收交通部训令,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第一交通大学校长

1928年9月,收交通部训令,令发交通大学大印及校长小章

继叶恭绰之后,蔡元培、王伯群、孙科、黎照寰等先后担任交通大学校长,交通大学不仅迎来了学校发展的“黄金时代”,且在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洗礼中,以“陆海空”大交通学科体系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中华民族独立大业作出重要贡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工程师的摇篮”“中国科学家的摇篮”,是解放前理工科大学之佼佼者,被誉为“东方MIT”。

交大西迁建设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做出了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战略部署,以改造旧社会遗留的东西部文化教育和经济工业失衡之局面,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大批沿海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受命内迁,汇聚成支援西北建设的巨大洪流。

1955年3月30日《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

1955年7月21日高等教育部下发《关于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通知》

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党组在呈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指出:“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具体地点和陕西省委商定),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该报告曾经陈毅、陈云、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真和周恩来阅示。

1955年5月10日,彭康校长与教授们在西安实地踏勘交大新校址

1955年10月26日,西安新校园开工建设。图为建设中的新校园

1956年8月10日,首批迁校师生将搭乘西迁专列从上海去往西安。图为欢送西迁师生启程的热烈情景

西迁专列乘车证

1956年9月10日,开学典礼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标志着首批搬迁任务完成。1957年交通大学分设为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在党委书记兼校长彭康的领导下,西迁师生迅速在西北扎根,并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师资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独立探索提供了重要经验。

1981年,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参加西安交通大学建校85周年校庆典礼上时指出:“从老交大到新交大——新的西安和上海两个交大,不但是量的发展,而且是质的飞跃。新交大不仅汲取了老交大认真办学的好经验,而且树立了明确的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创造了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更重要的新经验。”



学校1959年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1984年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随后入选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项目;

199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2006年4月,交通大学迁校50周年纪念座谈会举行,教育部部长周济讲话指出:“交大西迁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分重要的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正是交大的西迁,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西安交大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建设创新港 打造创新高地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目标,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2017年动工,不到1000天时间,创新港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9月7日,创新港迎来首批新生,7266名研究生在这里开启人生新旅程。

目前,创新港已入驻理工医文四大板块29个研究院、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300多个科研机构和智库。

2020年9月5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月”活动盛大启幕。29个研究院的300多个科研平台集中向世界展示科技成果,开启全球合作新模式。

如今,创新港正在推进实施“6352”工程,“政产学研用金” 等6方面资源要素进入创新港,建设“现代产业、未来技术、丝路国际”3个学院(孵化器),营造“政策、金融、服务、配套、法律”等5种生态环境,打造“创投、交易”2个支撑平台,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举措、创新路径,形成西部人才高地。

陕西省2021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在产学研协同、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方面加强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实现科技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监督、评价有机衔接,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港“双链深度融合示范区”,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策洼地和创新高地。

3月1日,省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以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主线,努力把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和“两链”融合示范区。

西安交大将持续推动创新港加快建设,让创新港真正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中的发动机,成为国家在西部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贡献交大智慧、交大力量。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百年沧桑,奋斗报国。回首交大的发展历程,从南洋初创兴学强国,到定名交大交通救国,再到交大西迁奋斗报国、建设创新港科技强国,交大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大格局中,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交大人的独特印迹。

兴学强国、爱国奉献,交大人始终牢记办学初心,主动融入国家发展,积极贡献交大力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交大人始终担当教育使命,以昂扬的姿态大步走在新时代发展大道上,在新征程中创造新辉煌。向西!再向西!向前!再向前!

文字:档案馆、博物馆 党委宣传部
图片:档案馆、博物馆 党委宣传部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