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西安交通大学“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研究生骨干研修营近日前往江西省信丰县油山镇,通过实地考察与红色文化接触,回顾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奋斗历程,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信丰县油山镇是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和指挥中心所在地。1935年3月底,时任中央分局书记项英,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到达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地区,领导艰苦卓绝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来到油山镇坑口村村史馆,油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钟驰航向研修营成员详细介绍了该村的发展历史、红色印记、游击故事以及当代的新貌。馆内生动地展示了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阶段,包括红军游击队反“清剿”战争、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下山谈判和整编新四军开赴前线等内容,通过丰富翔实的图文再现了那段光辉历史。
油山镇坑口村,是陈毅元帅《赣南游击词》撰写地,当地依托红色文化打造了赣南游击词主题园,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景点。走进赣南游击词主题园,沿着密林中的“游击密道”,研修营成员追寻当年红军游击队的足迹。这里的每寸土地都沉浸着游击战士的热血,承载着庄重的红色记忆。在游击队宿营处和造纸坊等旧址,研修营成员驻足环顾,仿佛身临其境,回到当年游击战场。营员们跋涉数公里林间山路,虽汗流浃背、体力重耗,但想到革命先辈在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艰苦条件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大家更是深受教育、满怀敬畏。这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让研修营成员感受到革命先辈深入人民、关怀民心、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重温并缅怀了先辈们与人民同甘共苦、保持紧密联系的革命风范。
走在村中,那些挂在村民家门前的“红色基因牌”和绘制在村居外墙上的红色壁画格外引人注目。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研修营成员来走进陈毅疗伤处旧址,了解“油山三老表”、李桂花智救陈毅、朱乙妹勇救红军等感人故事。这些生动的革命故事充分展示了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在与油山镇党委组织委员张桂华、坑口村支部书记李游胜交流中,研修营成员了解到,油山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推进乡村善治,画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最大“同心圆”。油山镇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进程中,以村党支部为引领,动员村民发展养蜂产业,以小蜜蜂凝聚大品牌、小投入撬动大发展。他们将蜜蜂养殖、蜂文化科普以及农特产品展售有机结合,打造了“望蜂谷”蜜蜂养殖科普教育基地,与幽兰谷康养民宿区共守赣南游击词主题园两侧,构建了“一园二谷”的文旅体验新格局。油山镇甜蜜的生活、甜蜜的事业,也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各级媒体报道。如今,巍巍油山里的红色美丽村庄正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继续团结奋斗、奔跑前行。
青山有幸埋忠骨,长风无声寄哀思。研修营成员偶然发现了上乐村背后的一座红军无名烈士纪念碑。通过碑文的简短介绍,研修营成员得知这里曾是荼背坑临时红军医院,群众的支持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使100多名伤员在此得以康复并重返游击队。然而,1935年2月初,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突袭了医院,所有未康复的伤员都壮烈牺牲。为铭记这段历史,后人在山脚下立起了这座纪念碑。在与当地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这里是长征路上第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史书中没有提到,地图上没有显示,一百多位红军烈士静静地安眠于此。研修营成员简单打扫了这座烈士碑,并于此默哀。长征路上,倒下了多少无名烈士,又有多少无名烈士纪念碑,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不忘本来,鉴往知来。作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战场,这片土地上的战火已经消散,铺展开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研修营成员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充分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军故事、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时代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