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央视正午国防军事】报道西安交大陈雪峰教授团队攻克“卡脖子”难题

日期:2025-07-14 18:17 浏览量:

科研实验室的方寸间,隐藏着装备强国的升级密码。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实验室中,科研工作者们把心血凝聚在精密的计算与反复的实验中,将各类疑难问题一一突破。他们解决了哪些“卡脖子”难题呢?在装备强国的进程中有什么样的成效呢?我们一起来看。

要设计出一款机器人,集合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习性,比如蛇的灵活柔软、昆虫能够爬行和跳跃,甚至要比蜘蛛更擅攀岩,比蚂蚁更懂协作,使其服务于不同种类的特种作业。仿生机器人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中诞生的。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陈雪峰:因应用而生,就是要有应用需求。我的航空发动机里面的叶片检测,可能我并不需要跳得最高的机器人,我也不希望它跳得特别远,但我需要一类什么样的机器人?刚和柔的变化,非常柔和,但是它又非常长,非常灵巧地能够钻入到发动机内部,它还能够搭载小巧的机器人联合工作。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陈雪峰教授团队,已经成功研制了10余款仿生机器人。当高端装备面临人工检修难、成本高的难题时,蛇形机器人应运而生。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杨来浩:这是我们的蛇形机器人,它的每一个关节都可以运动,它的直径是十几毫米,最小可以到十毫米以下。这是我们的驱动系统,这个线它可以像提线木偶一样,驱动每一个关节的运动。未来它可以应用到像我们的发动机,它里面非常复杂的腔道的检测,想怎么钻怎么钻,想怎么拐弯怎么拐弯,想伸多长伸多长。

同时拥有蛇的环境适应力、象鼻的柔软性、章鱼触手的灵活度,还能够搭载摄像头、打磨头等不同终端。蛇形机器人的每一个关节中还可以放置昆虫级跳跃机器人,实现机器人间“子母式”联合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陈雪峰:这两类机器人加上AI技术赋能之后,可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伪装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仿生成树叶树枝,来完成复杂地形的检测、爆破。

文字:总台央视记者 袁佳雯 张旭光
视频:总台央视记者 袁佳雯 张旭光
编辑:闻道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