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为迎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50余名师生走进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以一场聚焦文创赋能的沉浸式探索之旅,开展本学期校级精品课程“文化遗产法前沿问题研究”的实践课。

活动伊始,冯宪芬教授与馆内专家带领大家沉浸式领略了九大镇馆之宝中的杜虎符、“高奴禾石”铜权、马蹄金等文物,通过细致讲解一件件文物,让同学们了解秦汉的文明和律法,感知秦汉历史的磅礴脉搏。

在核心展区,“高奴禾石”铜权与秦代竹简生动展现了秦朝“治道运行,皆有法式”的治国理念。这些珍贵文物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从条文制定到实践运作的完整过程,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以法为纲”的治理智慧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丝路一号”汉代木船印证了丝绸之路作为“规则互认的文明对话之路”的历史定位。配合燕首铜壶的典雅纹饰、彩绘雁鱼铜灯的环保设计、鎏金铜蚕的丝路密码,同学们清晰感知到秦汉时期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城与陵”展厅以雍城、长安等都城遗址文物为依托,用陶壶、“汉并天下”瓦当等展品串联起秦汉都城规划理念,生动阐释了中国人“家国天下”的传统认同。此次沉浸式的教学,让文化遗产法不再是枯燥的书本知识,而是鲜活的文明记忆。

参观结束后,法学院师生与历博文创、商务、运营部的同仁,以及文创驻馆企业、供应商等代表,在馆内召开了“博物馆文创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交流座谈会”,多方就文创产品开发的全流程管理方案、版权保护现状及当前存在的法律问题等内容开展讨论。
文创商务主管高原详细介绍了博物馆目前IP联名、文创开发的生动案例,设计团队分享了在设计中可能存在的抄袭问题,运营总监着重强调了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市场定位和运营策略的法律情况;文创商务人员则围绕文创产品开发中的法律问题展开讨论,分享了在合作过程中通过法律手段打击侵权行为,维护文创产品的市场秩序的现实情况。
西安交大法学院“文化遗产法前沿问题研究”课程负责人刘丽娜老师指出,文创产品开发需要在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注重版权保护,又要突出创新设计。她详细解释了在产品设计阶段,如何通过签订保密协议和版权协议来保护创意和设计;以及文创产品开发中的法律问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为文创产业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的专业人才。

在翻转课堂——交流环节,师生们与文创团队深入互动,围绕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同学们积极提问,包括如何避免抄袭、如何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等。文创团队和刘丽娜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经验,为同学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文创团队分享了在设计前期进行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强调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来避免抄袭,并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双方表示要加强交流共建,以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遗产法课堂为“馆-校-企”文创+法律的合作平台,延伸更多现实的博物馆法律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为文创产业的法治保障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关键载体,不仅能够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还能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次实践课,正是为了回应这一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师生通过此次沉浸式探索之旅与深入的交流座谈,不仅对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文创产业的法治保障提供了新的思路。
课程介绍:
在研究生院、法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刘丽娜副教授于2017年开设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文化遗产法前沿问题研究(校级精品课)。
课程采取“一流专家进课堂”+“沉浸式实践”+“修法小课堂”教学新模式。每年邀请国内外的知名文化遗产专家、法学专家走进课堂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当下法律问题,并通过“实践课”带领同学们走进文化遗产实际,增强学生对我国文化遗产法领域热点问题的了解,提升探讨和分析的能力。
自课程开设以来,已受到人民网、陕西省政府英文网、陕西头条、腾讯网、新浪网及有关博物院(馆)媒体平台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