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召开世界首例颅骨标记物引导机器人辅助移植腓骨重建颌骨种植术新闻通气会,口腔医院副院长屠军波、数字化种植修复科主任杜良智、麻醉科主任王智,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奇,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网、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日报、华商报、华商网、阳光报、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会议。会议由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琰主持。
在颌面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常采用把颌骨截断性切掉彻底清除肿瘤,利用小腿腓骨移植在颌面部,重建颌骨骨弓基本形态的手术方式。虽然切除了病灶并获得了颌骨的形态,但是因牙列缺失,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导致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通过种植机器人能够辅助医生在腓骨重建的颌骨上精准植入种植体,实现种牙的需求,但这一数字化手段的实施需要在术区附近固定标记物,帮助机器人实时识别患者术区位置。然而,重建后的“颌骨”情况复杂,难以用传统方式在口内固定标记物,为解决这一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数字化种植修复科杜良智主任团队创新性地在颅骨固定标记物引导下,使用机器人辅助在腓骨重建的上颌骨上实现种植体植入。这是颅骨固定标记物在口腔种植机器人领域的首次应用,也是在游离腓骨瓣修复缺损颌骨上植入种植体手术方式的首次应用,为更多疑难、复杂缺牙患者及颌面部肿瘤患者的修复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术前设计与术后CT
会上,杜良智介绍了患者情况。患者王先生两年前因颌面部肿瘤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切除上颌骨,同时通过游离腓骨瓣重建了上颌骨骨弓基本形态,然而上颌缺失的牙列、无法恢复的咀嚼功能仍给他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只能吃流食的王先生迫切希望解决牙齿缺失的问题。
经检查后发现,王先生的口腔整体条件无法采用传统的活动假牙修复手段,只能选择种植牙修复。腓骨与颌面部的骨组织不同,腓骨宽度不足一厘米且比较菲薄,条件极端苛刻,在常规植入过程中可能导致植体植入深度不足,或者导致骨膜穿孔或者其他重要部位损伤,利用数字化种植机器人成为目前最好的选择。机器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标记点来引导操作,通常标记物需要固定在患者的牙齿或者颌骨上,但是王先生的颌骨已经被完全切除,在仅有移植后的腓骨和固定颌骨的钛板情况下该如何固定标记物,成为这次治疗的关键。
针对该患者的病情特点,杜良智主任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李奇副主任医师经过多次会诊、反复确认,决定选择最靠近术区、最易实现和最安全可靠的颅骨来固定手术机器人工作标记物。同时,在术前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虚拟患者,模拟手术方案,反复验证可行性,确保最安全、最理想的种植修复效果。
12月11日,李奇副主任医师顺利在患者颅骨外固定手术标记物,拍摄螺旋CT后确认标记物固定的位置精准,将术前CT、术前规划、患者颅颌骨位置及机器人机械臂进行配准标定。杜良智主任团队通过机器人亚毫米级的定位方式,精准控制避开固定腓骨的钛板和钛钉,用时三小时,顺利将6颗种植体植入规划位置,确保种植体按预设位置准确就位,为后期修复上颌缺失牙列打下基础。
在媒体集中采访环节,李奇副主任医师表示,此例手术的精细程度可媲美神经外科,颅骨分为三层,固定标记物的钉子深度如果过深就会伤害脑膜,可能会引发颅内出血,只能借助术前测量及经验使钉子穿透第一层骨皮质到达第二层骨髓腔,最终使用了6根用来固定标志物的钉子成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王智主任指出,因为此次标记物固定在颅骨,固定物遮挡住患者鼻子,无法使用麻醉面罩全麻患者,只能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经鼻纤支镜麻醉,考虑到患者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可能会给患者及麻醉医生都带来心理压力。医院麻醉团队提前制定相应计划,保证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插管血压和心率平稳,最终不到15秒,经鼻纤支镜麻醉一次成功,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痛苦,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
通气会后,参会记者前往数字化种植修复科及日间手术室,进一步了解此例手术的具体过程及种植机器人手术特点和优势。
屠军波表示,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科技与医学的深度融合,重塑了现代医疗手术模式,必将成为未来医疗领域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此次通过颅骨定位完成机器人重建颌骨种植术,是多学科均衡发展、多学科联合治疗的重要体现,也是口腔医院推动医工交叉的具体实践,将为口腔医疗同行的此类治疗带来更大的信心,医院将不断致力于数字化口腔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满足患者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助力口腔医学专业发展,在数智化技术迭代更新中贡献西交口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