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交大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仙交小融”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交大校友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4-10-31 11:46 浏览量: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24年是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嫦娥六号出征月球,实现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揭秘“月之暗面”;载人航天捷报频传,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刷新“中国高度”。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攀登高峰,培育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这去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有一批交大人,驻扎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不畏艰苦,无惧风沙,将青春年华无私地镌刻于浩瀚宇宙的宏伟篇章中。他们,作为交大西迁新传人,更是肩扛大国飞天梦想的东风航天勇士,以凛然不屈的信念,奋力托举起中国航天翱翔九天的辉煌梦想。

陈建友:扎根大漠,守望航天

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前夕,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东风航天城忙碌异常。在东风指控中心某技术室内,技术人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的模拟测试。主任陈建友正忙于任务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12年,数学系本科毕业的陈建友走出交大,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大西北,投身航天事业,至今已默默耕耘、奉献了整整12载。

回忆初到基地时的工作经历,陈建友感慨万千:“那时候一年也就三四次发射,而每一次的发射任务都伴随着长达一两个月精心周密的准备阶段。”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各行业对卫星的需求急剧增长,火箭发射频率也随之飞速上升。“发射密度高,不代表我们的任务标准下降。”面对超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的考验,陈建友和他的战友们讲科学、求效率,以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宗旨,忙而不乱,稳中求进,一丝不苟地执行每一次发射任务。

东风指控中心,作为火箭发射上升阶段的核心指挥枢纽,是基地的“大脑”不仅承担指挥调度、实时计算、数据处理、安全控制和信息交换等多重关键任务。指控中心要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便于指挥员作出相关决策。火箭发射流程中的一系列关键动作如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各环节的遥测数据全部汇集到指控中心。身处指控中心的核心位置,陈建友以全局视角亲历并见证了神舟载人飞船的震撼升空,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在此刻,我们仿佛亲手托举起航天员,护送他们穿越天际,迈向浩瀚宇宙。这份事业,于我而言,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无上荣光,它如此神圣,让人心潮澎湃。”

熬夜加班,对陈建友而言几乎是常态。“国家有需要,我们就要迎头顶上。”陈建友坦言,没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没有大后方的稳定,就没有他现在安安稳稳、一门心思地干工作。他的妻子也是交大校友,虽不在大漠戈壁、航天一线,但也以自己的行动为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不用我操心。能够心无旁骛地在这里工作,我爱人功不可没。”航天发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成百上千的科技工作者与部队战士时刻奋战在一线。在他们身后,是成百上千个家庭的坚定支持与默默付出,虽远隔千里,但他们的家人也是伟大航天事业的参与者与奉献者。

在交大求学多年,沐浴在西迁精神中,陈建友养成了踏实上进的作风。“我们基地孕育出的载人航天精神和西迁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要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事业结合起来,就是要做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基层技术人员到中心室主任,从荒漠戈壁到雪域高原,陈建友始终以西迁精神与载人航天精神激励自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把我们放到了这个位置上,我们就要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伟大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王位高:点亮星途,赋能航天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大漠深处,航天城的电力保障主要依托自己的发电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代代航天人在这里扎下根,用智慧和坚守编织起了一张“东风电网”,点亮祖国的航天梦。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王位高就是东风能源电力保障技术中心的总负责人,肩负整个基地的供电、供暖、供水等工作。

王位高来到航天城工作,至今已是第15个年头。他介绍道,刚到这里时,发电装备整体比较落后,自动化的水平也比较低,24小时都要有人在噪音、粉尘里跑上跑下,确保数据的万无一失。“我当时就想,能不能用自己所学来改变这种现状。”王位高如是说。经过各种考察、调研和探讨,王位高带领团队引入了一套最新的DCS集散控制系统,两个人就可以完成原先六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为基地智能化数字化进程作出巨大贡献。

这背后,是以追风赶月之姿“爬坡过坎”的勇气。从课本到工程,由理论到实践,每一项任务都是一次挑战。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是对身心及耐力的重大磨练,更为相关技术交流和技术建设造成不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位高带领着团队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完成了第三代发电机组的升级改造。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他感慨道:“面对陌生领域,我们唯有步步为营,勤学深钻。”那段三个月的攻坚岁月,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团队成员们以通宵达旦、昼夜不息的奋斗精神,将艰辛化为前行的动力。新设备与系统的引入,不仅显著提升了基地的电力供应品质,有效节约了人力资源,更在发射任务中担当重任,成为确保火箭顺利升空的关键要素。目睹火箭腾空的壮丽瞬间,王位高满怀自豪:“所有的汗水与努力,在这一刻化作了无尽的荣耀,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除此之外,王位高还针对国家双碳战略提出能源保障中心之后任务的总体规划,从新能源建设、无人智能应用、自动化智能化三方面入手,提高整个基地的数智运维水平。

饮水思源,交大始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输送着一批又一批人才。王位高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西迁新传人的担当与作为,默默坚守在喧嚣时代的僻静处,以自身之萤火微光点亮祖国之航天星芒。王位高谈到:“‘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深刻影响了我,更是我行动的指南。交大西迁人的家国情怀,始终如一地激励着我,成为我前行路上不竭的精神动力,引领我跨越重重困难,直至今日。”

航天工程是万人一杆枪的工作,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传承,就没有今天中国航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辉煌。王位高谈到基地的四代创业史时说,从“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恶劣环境到大数据、智能化建设高度完善、自动化基本普及的今天,离不开数代人年复一年的坚守。“我希望自己能够当好航天“螺丝钉”,为祖国伟大航天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王党周 王帅:牧星追梦,守护飞天

每天两次常规巡检、两次特殊巡检,24小时待命值班…这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总体部门工程师王党周在神舟19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前日复一日的工作事项。看似简单,实则重要万分,作为航天总体人,王党周的工作就是维护及保障发射塔架等地面设备的正常运转。到现在,王党周已经保障了15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除了设施设备的改造工作,王党周还负责火箭卫星电力接口方面的协调以及航天任务中的电力保障。电能质量的把关和设备的可靠性对于航天行动的成败至关重要,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任务终止。“看着火箭升空,说不激动不自豪是不可能的。”王党周说。

初来航天城时,面对从热能专业向电气专业的跨界挑战,缺乏相关实践经验的王党周一刻也不敢松懈。紧张密集的工作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确的实地操作,对王党周来说,要想克服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阵痛,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一个个项目中学习并积攒经验。“只有不断扎根于实践,向前辈们虚心讨教,我才能在不断的尝试与修正中,实现自我超越。”王党周说。

在交大,是交大人;在东风,亦是交大人。先几年从交大毕业进入技术总体部、经验相对丰富的师兄王帅主动指点提醒王党周,两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某日,一位青年步入我办公室,热情地自我介绍为交大电气学院的校友,那一刻,我仿佛遇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王帅回忆道。他坦言,初抵基地的自己,也曾历经一番不适应的挣扎,面对错综复杂的任务,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迷茫不已。“但转念一想,同为交大人,能在茫茫戈壁滩上为着同样的事业而奋斗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王帅感慨地说。因此,他就自然而然地把党周看作弟弟,尽自己所能为他提供帮助,让他更好地适应基地的环境和工作。”

“王帅师兄算是我的引路人,是师父一样的存在。不管是从工作态度也好,还是实际的业务指导也好,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党周说。他提到,自己刚到这个岗位时参与接地系统的设计,是王帅手把手带着他跑现场、改方案,最后拿到了基地历史上第一份不同区域土壤电阻率的数据。王帅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也说:“我们作为火箭测试发射和质量控制的总体单位,必须扎根一线、跟踪一线、覆盖一线。党周在工作中很能吃苦,我也只是充当了一个“搭梯子、压担子”的角色,帮助他成为知识面足够广,专业知识足够深的总体人才。”

保障工作基础但紧要,任务实验队来来往往,像王党周和王帅这样的保障人员却必须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交大的求学经历带给我最多的就是一种踏实上进的工作态度,”王党周说,“每当任务来临,我皆全力以赴,细致入微地筹备每一环节,深知成败往往藏于细微之处,故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还提到,印象最深的就是交大西迁博物馆珍藏的钱学森先生那张96分的试卷,钱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也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根没有焊好的电线,一个不达标的元器件,皆是潜藏的巨大隐患,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绝不容许任何细微之处的疏忽。”王党周郑重地补充道。

谈及自己的工作职责,王帅的态度谦逊而实在:“无需过多华丽辞藻,我只求脚踏实地,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他继续说道,“每当看到自己精心策划的方案逐一变为现实,无论是这里矗立起的新楼,还是那边增设的工位,那份由衷的成就感与喜悦便油然而生,是对自己努力最好的回馈。”

面对高密度、常态化的航天任务,面对接续成功,王帅和王党周始终保持着处处如履薄冰的敏锐性与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下足事事抓实到位的真功夫,保持着百战归来、从零开始的心态,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做好前期工作回想和后期工作预想,真正做到“火箭不点火,双想不停止”,共传西迁使命,同筑航天精神。王党周对于王帅的支持与鼓励始终心怀感激:“我从王帅师兄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也会尽我所能,带着这份责任感继续走下去。”“传承它不只是一两个人之间的传承,而是几代人的接力与坚守,是航天薪火的赓续和西迁使命的内化。”王帅感慨道。

诚如王帅所言,一代代航天人在这里战风沙、斗霜寒,他们以超凡的毅力耐住寂寞,甘坐冷板凳,在探索中拥抱未知、埋首黑暗。“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王帅说,“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要心怀梦想、不忘初心,这样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

千人一杆枪,万人一支箭。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空间站,回头凝视,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辛探索,如同一架架“天梯”,托举飞天梦想。向前展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加速发展,探索宇宙的步伐越迈越坚定。随着中国航天走向深空,必然将涌现新技术、面临新挑战、应对新课题。西迁精神与载人航天精神同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它们的共同指引下,将有更多高质量人才受到感召,在航天战线奉献青春、施展才华,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文字:仙交小融·学生社会实践团 李凌瑾 刘嘉鹏 吴雪阳 丘宇茜
图片:仙交小融·学生社会实践团 李政欣 刘嘉鹏 范田俊 杨一帆
视频:仙交小融·学生社会实践团 石志成 牛作铭 王晓莉 范田俊 玛迪娜·萨吾列提 李沁雪
编辑:王恺悦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