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声起长安道古韵”“三下乡”暑期实践团队一行5人,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馆长王敏和秦腔一级演员温军海带领下,深入文化馆了解秦腔历史与保护创新现状。
初览文化馆
文化馆有前厅与后厅之分,进入前厅后,花膜、布糊画、木板年画、木雕、秦
腔盔帽等作品便纷纷映入眼帘。通过作品旁立牌上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每一个文化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了解到每一种文化承载的盛大历史。
王敏带领团队成员来到后厅,在这里,队员们了解到了关于秦腔令人震惊的“整容术”,秦腔的妆容与普通妆容不同,它更注重体现角色的“神韵”,将演员的皮肤整体向上提拉,用鬓角修饰脸型,最大程度凸显每个秦腔角色的特点。王敏告诉队员们,秦腔的服饰和盔帽都是工艺人手作,每处细节都需长时间多次打磨、推敲;秦腔盔帽是用纸做成的,因此不能水洗,每场表演结束只能用白酒擦拭。
关于秦腔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王敏表示,“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寻常百姓家”。王敏带领团队走到戏剧文创展柜前,取出文化馆“会走路的戏剧人物”——戏剧人物创新手作向队伍展示,不同的戏剧角色被制作为手掌大小的文创玩具,上紧发条便能向前行走,这些迈着小碎步行走的“小戏人”也跟着文化馆走进了多所校园,为青年学子接触传统文化丰富方式。
除了“小戏人”,文化馆还将秦腔与葫芦画、布糊画、结绳、剪纸、制香等其他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推出诸如秦腔脸谱葫芦画、秦腔配饰结绳等文创产品;同时,文化馆也贯彻“与时俱进”的理念,将文化保护与十四运、抗疫等主题结合起来,紧跟时事,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馆内小课堂
温军海是国家一级秦腔演员,从12岁开始学戏,从事秦腔演艺行业已经40年了,秦腔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温军海乐于看到一代又一代年青人关心传统,关心戏剧,关心秦腔。温军海为团队成员细致讲述了秦腔的“生、旦、净、末、丑”角色分工,让队员们对秦腔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介绍了秦腔的脸谱,他说:“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性格,红色是忠义,蓝色是暴躁,绿色便是绿林好汉等等。”兴起时,他还亲身示范了一番,一行一走间,秦腔的韵味便出来了。
温军海擅长扮演秦腔里的“花脸”,而花脸有一门绝技——“牙技”。牙技是秦腔八大传统绝技之一。所谓牙技,就是将两个长达7厘米的牙含在嘴里,在不影响正常说话的同时还要在情绪激动时将牙显露出来,更明显地表达人物性格。温军海说,他练这门绝技两年有余,练的时候嘴里生溃疡,饭也不能吃,只能喝粥和拌汤。从温军海的描述中,队员们更加体会到了学艺的艰难,要想演得好,必须吃得苦中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