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我国第一个教学机器人诞生的消息,记者怀着喜悦新奇的心情,采访了它的主要研制者陈辉堂教授。
陈教授1953年从交大毕业后,先是读研究生,后又受学校委派,到清华进修,随苏联专家学习自控理论。1958年回校后,即担负起筹办自控专业的重任。三年后,当他的35万字的专著《随动系统》一书问世时,他才28岁。1962年,他进入设在苏联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联合举办的原子能研究所,进行脉冲快中子反应堆的功率控制和监视系统研究,其间两次受到嘉奖。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部、省级奖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
陈教授的机器人研究工作是从1986年开始的。当时他已注意到国外在生产环节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如在慕尼黑一个汽车厂参观时,他就看到仅车体车间就有235个机器人,自动化程度达到94%。他认为我国在这方面应赶上去,于是就在学校开设了机器人课。由于买一台机器人价格昂贵,学校经费紧张,就产生了制作教学机器人的想法。
从1986年起,陈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中有两个专门从事机器人研究,一年多以后,这批研究生毕业,基本拿出了雏形,但不完善。1987年,他又安排了两个研究生,一直到1988年春天,研究成功了“JTR—Ⅰ型教学机器人”,填补了国内空白。据专家鉴定,这台机器人在视觉、直接反馈控制等功能方面都有新的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评为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机器人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元件,若投入生产,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但功能更多。它的结构,与工业上使用的机器人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工业机器人更大些,精度更高些。
陈教授与研究生在研制机器人时,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碰到过不少困难。但他们师生团结拼搏,在最紧张的时候,彻夜不眠。机器人的研制成功,不仅为国家作出贡献,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注:本文编选自校报记者贺俊文写《陈辉堂与我国第一个教学机器人》一文,原载于西安交大报第207期,1989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