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交大作为传统的理工科重点大学,高水平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尤其重要。在“七五”“八五”期间,我校利用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汇聚国内外科研精英,深化科学基础理论,创新高端技术应用,提升人才培养和学科质量,准备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加强国内外学术的交流合作,推动国际化办学提供了高水准的平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4年,为推动科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发展相结合,使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在高层次上面向经济建设,国家计委正式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首批决定建设10个实验室,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的重点领域,其后转向工程技术领域。至1993年,先后共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81个,其中“材料”“工程”类实验室有16个,我校有5个,占近1/3。它们分别为:1985年建立的“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建立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建立的“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另有专业性国家实验室6个:1987年建立的“电子物理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1990年建立的“精细功能电子材料和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1993年建立的“润滑理论及轴承转子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以及1995年建立的“流体机械与压缩机国家工程中心”等。我校建立的国家重点、专业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在数量上位列全国高校前茅。
国家级实验室的建立,为我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事业的腾飞插上了强劲的臂膀。国家级实验室汇聚了我校最优秀的一批领军人物,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其中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包括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7项)、“863”高科技项目33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1项①;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如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原来以金属材料强度为主,扩大材料范围到陶瓷领域,扩大整体强度为表面强度和表层力学性能等;推动了学科的交叉与联合,加强了我校11个重点学科的实力。如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承担“863”自动化领域CIMS主题任务中,发挥了机械制造、系统工程、管理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吸收和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人才,同时为年轻科技精英的脱颖而出提供了舞台。
注①:主要指“七五”、“八五”期间。
参考文献:《西安交通大学校史》(1959——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