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大学生十分稀少,可谓凤毛麟角,而被誉为中国“工程师摇篮”的南洋大学,其学生更被视为中华娇子。在那极为动荡的年代里他们的校园生活是什么样子?
南洋大学极重生源,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百里中一的投考率令普通中学生望而却步,即使全国著名中学的尖子生也要历经千军闯独木桥之遴选。一举得中,有幸进入南洋大学,日子并不轻松,首先要面对的是繁重的学业和频繁的考试。南洋大学学生每周课程有30学时,四年共修设40门课;课程设置上,南洋大学要求学生各就所长,专精一门的同时,对于一般工程学科也须兼习。如电机科学生除必修数、理、化等基础科目,本专科之直流电、交流电、直流电机、电击实验、无线电信和电力传送等专门学科外,还必须修机械工程科的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土木科的测量学、水力学、材料学,还有工业管理、经济学等有关课程。机械科学生亦如此,要修电机科和管理科的相关课程。考核严格,考试有临时小考和期末大考。南洋大学生虽为当时俊秀,但要得高分并不容易,大部分在70-80分之间,得90以上者少之又少。临时小考由教员酌定,如化学教师徐名材小考每月一次,有2、3个小时题量,采用倒扣分形式,以至有同学最后得分为负数。
南洋大学力倡读书与运动并重。交通大学张铸主任曾发出《交大沪校重视体育之通告》:“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重”,希望同学们“练就贞固不挠之身体,自强不息之精神,勉为本校合格之全才。”受此影响,南洋大学生体育活动较为普及,尤其是田径和足球项目开展较好,在华东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校社团种类繁多,学生课外生活丰富。南洋大学生除参加传统的国文、英文演讲比赛,还有诸如文体娱乐,学术研究,公共服务和联谊性质等多彩社团活动,可以经常倾听知名人士讲座,赴各地参观工厂等。同时,为“有效调剂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兴趣”,淩鸿勋校长还倡议成立了由徐名材、徐佩坤和周铭三位教授组成了学生课外活动委员会,进行研究,并制定规章。1925年3月,教务会还通过了《学生课外服务规则》。
在南洋大学“德智体”并重教育理念影响下,南洋大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社会活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爱国情操浓厚,毕业后大多成为中国工程领域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