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这承载着悠悠历史和无比辉煌成就庞大的航船,已经航行120周年。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只是校园里的一隅。然而,办学又从来离不开医疗的保驾护航,从清末起,1897年时称“南洋公学”的交大,从招收第一批学生起,同时就聘任了校医。医务人员即在教育战线,又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上默默地敬业、奉献、保障着全校师生健康。
学校首位校医的名字叫黄荣仁。1896年3月,公学总理何嗣焜延聘 “安徽无为州人,在芜湖医学院学习西医出身的黄荣仁先生为公学医员。”行使的职能包括诊断、治疗、留观病人和公共卫生。
校史上1910年,在教职员的名单中出现生理教员俞凤宾的名字。1915年,医药室人员名单有“校医:俞庆恩(凤宾)”。
俞凤宾(1884年—1930年),字庆恩,江苏太仓人。俞先生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1912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专修热带病学和公共卫生学,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旋即应聘服务于交大前身——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并组建脚气病研究所。在上海开业行医期间,兼任南洋大学校医、圣约翰大学医学部教授、北洋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
俞凤宾先生不仅仅是西医学者,预防医学专家,而且学贯中、西医。他还是一个文学家,发表的《渡太平洋记》《新登大陆记》更是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所触及种种方面无不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组织能力。在《中华医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和推动、医学名词审定上颇有贡献。俞凤宾先生是中华医学会的发起者之一,当选中华医学会第三任会长,时仅36岁。主要贡献有参与创建中华医学会,主持医学名词翻译及审定,提倡中西医结合,反对废止中医。
学校医疗机构首位外科医生叫赵启华,时任学校卫生股主任。他毕业于德国亨德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同德及崇德医大教授、医院院长。
赵启华先生在校期间着力于外科临床工作,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事业。他工作认真、负责、科学,事无巨细。1929年上海脑膜炎大流行,影响和危害师生健康,《交大日刊》第25号,特载赵启华先生的文章《脑膜炎之研究》,普及卫生知识和个人防御措施。当时校注册处许阳光先生家中有脑膜炎患者,赵启华主任对于公共卫生极为重视,派调养室冯应泉先生在许阳光家中大消毒并注射疫苗。并再次发表《防护脑膜炎蔓延》一文,从源头上遏制疫病的流行。因学生患胃病日多,赵校医函请添设《校内午餐将备粥》,发表在《交大日刊》上,文中写到“赵校医有鉴于本校校内午餐素无稀饭,病人极为痛苦,且近到患胃病者实属不少,现为病人计,闻已特为函请上中院膳务科饬令厨房中午也备稀饭,俾利同学之便云。”
赵启华主任为人平易,和蔼且诙谐风趣。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爱戴。1930年的《交大月刊》中有一位学生,发表一篇小说,其中有对赵校医本人直白的描述:“身材又粗又胖的赵校医今天穿的是一套花样新颖的咖啡色洋服……,”。他经常听取学生意见,改进卫生股的工作,在当时的交大日刊上可以看到。任主任期间对病人体现人文关怀。据1929年3月24日《交大日刊》第25号记载:赵启华主任应学生于3月7日《交大日刊》第10号刊登的《调养室诊病时间最好能稍变动》的要求,特登报在《交大日刊》第25号,《答调养室诊病时间之讨论》,接受学生意见,改变门诊时间,并可电话预约。
赵启华在交大任校医的时间较长,对学校的医疗保健工作熟悉,工作认真,对学生关心备至,没有大医生的架子,是一位好医生、好领导,对交大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贡献。